强制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权限部分贷款App被责令限期整改(图)
强制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权限部分贷款App被责令限期整改(图)
报告发布后不久,上述强行、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为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部分借贷类APP也因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而被国家网信办通报。共涉及48款网贷APP,包括360借条、分期乐、平安好贷、招商联好贷、安易华、欢贝、滴滴金融等。
申请贷款被多次询问信用
界面记者发现,在贷款确认页面,用户通常需要勾选并同意《征信授权及担保通知书》、《贷款相关协议》等,以及个人贷款额度、分期方式及对应贷款完成后会显示。年化利率。
在签署授权查询信用信息的协议后,记者发现,并非所有企业都在申请贷款额度阶段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在测试样本中,查询信用信息的公司包括度小满金融、妈妈消费金融、小米随行借、招联消费金融、滴滴金融、今日头条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测试后期,记者多次遇到贷款额度查询被拒的情况。
一家领先的消费黄金公司的内部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公司的风控发挥了作用。由于用户在短时间内向多家借贷公司申请授信,可能会被判断为存在多重贷款风险,因此会被拒绝。
除了被平台认定为高风险客户群外,记者注意到,借款人在填写了大量申请信息但未获批准后,往往担心个人信用信息会因此受到影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个人征信查询通常分为:个人查询、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后管理、贷款审批、异议查询等。
其中,真正影响征信的主要有三类: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担保资质审核。以记者实测为例,记者向贷款APP申请贷款金额,其征信报告中出现的查询原因为“贷款审批”。
(图:测试后记者查询的个人信用报告详情)
据央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征信查询记录自查询之日起保存2年。也就是说无视征信的网贷手机app,举报人信用报告中的查询记录会在2年后清零。
针对多次征信查询是否会影响个人信用的问题,央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基于各金融机构的判断。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频繁的征信会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虽然金融机构会根据询问的原因来判断具体情况,但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人信用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记录太多,银行会判断有个人财务状况的嫌疑。还有一点,假设贷款申请的数量远远超过贷款成功的数量,这些记录可能会被银行考虑银行作为个人因素,导致贷款额度收紧甚至不获批。”
贷款营销轰炸,谁泄露了个人信息?
面对记者“只申请贷款”,贷款APP“无情追击”。
界面记者曾在一天内接到多个营销电话和短信,分分钟提醒他们前所未有的优惠、贷款额度、到账速度。比如“恭喜激活xx贷款额度xxxx元,现在贷款1分钟到账,点击http链接快速提现”等。
滴滴财经曾连续两天给记者发短信称“贷款流程尚未完成,贷款渠道即将关闭”。
(图:记者测试后滴滴财经发来的短信)
测试结束半个多月后,记者仍收到多家贷款平台的短信、电话等业务宣传。
令人惊讶的是,除了收到来自测试应用程序的电话和短信之外,我还收到了一些从未测试过的应用程序的短信。未测试但发送贷款信息短信的平台包括:乐享借贷、还款、拍拍贷、储蓄等。
(图:记者测试后收到的部分借贷平台短信)
贷款平台客服也多次致电,以“预留贷款额度”的名义,发放免息券,诱使记者向平台借款。
“我们平台这次批准的20万额度只是临时额度,一个月后就到期了无视征信的网贷手机app,建议先撤回额度,预留额度,以后可以用在工作、生活、生意上。” 某贷平台客服说可以贷20万元,选择贷还款模式,然后与平台发放的免息券匹配,先借后还,金额可以长期保留在账户中。
记者明确表示不想借钱后,他继续接到客服电话,要求记者“预留贷款额度”一段时间。
事实上,经过这一轮实测,记者无从查证谁在泄露个人信息,更谈不上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