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基金经理是否减仓(基金经理可以减仓吗)
比如,如果止损位是0.8,那么在0.95左右,基金经理就得不断减仓,净值越跌被动减得越多。当净值在0.85左右时,基本上只能保持15%以内的仓位,这样就是***也做不出好业绩。
近期股市的大幅下跌,估计与私募基金被动减仓甚至清盘有很大关系。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呼吁基金业协会出面,中止私募基金止损位设计,与公募一样对待。
我们因为经历过2018年,所以在分红时,保留了足够的安全边际,要求当期净值不低于止损位40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万霁长虹七号上次多分了一点,于是在此次回调中,净值也一度逼近预警线0.85,不得不大幅减仓至5成以内。减仓后,净值当然还能做得起来,但因为仓位轻,涨得会比较慢。与客户商讨修改止损位以便加仓是最好的应对策略,但客户可能因此担心。
证券市场波诡云谲,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于成熟的私募基金经理而言,没有止损位或者很低的止损位,才是最好的保护。
1、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基金经理在高位时为什么不逐步调仓?
为保证基金经理利益最大化?![我想静静]
基金为什么不在高位调仓?基金靠着自己资金厷厚,走出一条抱团取暖以为是条最好办法的道,把少数股票一直一直往高做,做了这么高傻瓜才会接它的盘怎么办?只能在高位抛,你抛它抛就型成了挤压,造成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你怎么就知道人家没有减仓呢?
2、业绩不好年内已有超百位基金经理离职,你怎么看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四年新高?
“业绩不好年内已有超百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四年新高 ”这种现象诠释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古话所论述的道理,同时他表明在市场经济之中,基金经理这个职务不是铁饭碗,必须靠本事和能力吃饭。
在这超百位基金经理的离职现象中,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离职,也就是所谓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奔私”;另一种是被动离职,也就是业绩不好被“炒鱿鱼”。在今年超百位基金经理离职之中,主要都是被动离职的。
按照常规,一般基金经理会在年后拿完年终奖离职,离职潮也一般出现在年后。今年基金经理离职潮的提前,很可能是因为去年基金经理业绩不佳而被迫提前离职。
今年以来,市场震荡明显市场环境不佳,在极端的市场环境中,基金业绩变脸,大量基金经理因去年的操作失误而离职。
数据显示,有的基金经理在今年一季度超配了业绩炸雷的影视股,有的重仓个股突然遭遇“黑天鹅”事件,有的几乎把今年的“地雷股”踩了个遍。这些重仓股的股价突然暴跌严重影响了基金公司的业绩,最后由于亏损远大于盈利,基金经理被所在公司解聘,最终黯然离开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我认为,如果基金产品的相对排名和绝对收益双垫底,基金经理离职其实是件好事,行业非常需要这样的优胜劣汰。基金行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基金产品快速扩容,基金经理的数量也随之直线上升,未来基金经理离职数的绝对增长已成定局。而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淘汰掉投资研究能力不佳的基金经理,会为真正具备投资才能的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A股熊长牛短的特性决定了基金的业绩不可能好,在这个只要融资不要股民回报的股市,牛市是一件奢求的事情。
基金的最低仓位有规定,就算基金经理判断行情要下跌,也不能大规模减仓,所以曾经出现基金经理在牛市后期呼吁基民赶快赎回基金份额,这可是难得的良心基金经理!
这几年出现了一些长牛股,比如贵州茅台、五粮液、云南白药、格力电器、海天味业、伊利股份等等,正是因为没有牛市,各个基金为了回避风险,都买这些业绩长期?保障的公司,才造成了抱团取暖的局面,造就了长牛。但是这些股票的市值毕竟有限,容纳不了那么多资金,基金的大部分资金还得买其他股票,所以大部分股票型基金基本上跟指数一样,净值增长还得靠牛市。
怎么看待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四年新高?这是行业发展周期的正常现象。
2015年股市的那一**涨,除了投资者跑步入场以外,基金经理也是跑步入场,当时每天都有很多新基金发行,基金经理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说牛市很短,马上就变成了股灾,但是跟股民、基民被套牢一样,基金经理也不可能马上离职,于是大量的基金经理还留在公募基金公司里分蛋糕。
如今股灾过去也已经四年了,股市一直没有起色,公募基金的蛋糕越来越小,那一年入场的基金经理,要么转行,要么转向私募基金,毕竟都快分不到蛋糕了,能不走吗?
尤其是在货币基金、指数基金慢慢开始被大众认可之后,很多投资者都把资金转入了这些风险性低、相对被动的基金,基金经理的能力就不那么重要,那些主动型基金规模越来越小,管理费也随之越来越少,当然也就养不起那么多基金经理了。
那些没什么本事、滥竽充数的基金经理索性转行了,而一些有点真本事的基金经理开始转入私募基金公司。随着中产阶级越来越多,私募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大,与公募基金靠规模赚管理费不同,私募基金需要获得超额收益赚取业绩费,所以私募是需要真人才,并且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是真的有本事能让基金**那就是给自己**,并且基金赚得越多自己也赚得越多,真正的凭实力**,所以有本事的基金经理都跳槽私募基金了。
但同时,因为私募基金不公开、不透明,不像公募基金那样监管力度大,在现在这样一个极度复杂的金融社会当中,私募基金经理也经常踩雷。私募爆仓了,基金经理也完蛋了。所以公募基金经理在转向私募领域的同时,也加速了优胜劣汰。
因此,股灾过后的这四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屡创新高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周期的正常现象,等到市场回到上行的牛市,基金业才会再次繁荣起来。
3、抱团股持续大跌,基金经理为何不调仓换股,改换赛道?
这次机构基金抱团恶炒的极少数股票,价格太高了,泡沫太大了,远远还没调整到位。这些股票基本上没人接盘,只能左手倒右手,基金还面临赎回,想调仓换股谈何容易?
客观说,不是基金经理不想调仓,而是做不到,部分基金经理做到了,所以就抱团股塌方了,如果都做到了,就回到起点了,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这样即使他做到了,就已经亏得一地鸡毛了,基民赎回,基金清盘,所以现在是新生代基金经理为盲目抱团买单,实际上是3600进去的基民为基金经理的愚蠢自私懒惰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