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3东方财富股吧(恒逸石化股吧东方财富)
一张江西钢铁产业一统三国的蓝图,最终在一场官员动荡中功败垂成,而在这场残局的背后,主导者“方大系”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7月2日,方大特钢(600507,股吧)、方大炭素(600516,股吧)和方大化工(000818,股吧)三家上市公司纷纷停牌发布公告,对于外界传言予以澄清,表示公司实际控制人方威并未失联,仍在对集团公司的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同时附有方威的亲笔签字说明。
此前,停牌许久的新钢股份(600782,股吧)5月31日忽然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江西省国资委将终止与同省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萍钢股份”)的资产重组计划,江西两大钢铁企业的合并重组就此搁置。
随后在6月12日,已经完成江西省两大钢铁公司重组的辽宁方大集团(000055,股吧)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方大集团”)宣布放弃对江西省4座铁矿的收购计划,此前承诺将萍钢股份注入方大特钢的计划也改为托管。
也许并非巧合,近来方大集团实际控制人方威先是陷入失联传闻,随后又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这也为上述变局留下了一个注解。
江西钢企重组残局
南昌钢铁、新余钢铁和萍钢股份被称之为江西钢铁产业的三大支柱,2009年,方大集团完成对南昌钢铁的收购重组,并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方大特钢,随后在2012年,方大集团和旗下子公司方大钢铁又联合收购了萍钢股份41.49%的股权,至此,方大集团已经拿下了江西三大钢铁的两家。
尽管规模浩大,但是新钢股份却效益惨淡,2013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337亿元,净利润只有1.23亿元,净利润率0.36%;而在上一年度,新钢股份的净利润曾一度巨亏10亿元。
今年2月13日,新钢股份忽然停牌,并发布公告称母公司新钢集团将进行改制重组,重组后有可能引起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化,随后,在4月10日,公司再次明确了重组方向,即通过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方大集团下属萍钢股份的资产。
而在此前,方大集团原本是计划将萍钢股份转入方大特钢的上市公司平台,然而由于正值2012年钢铁全行业大面积亏损,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但是,方大集团也明确表示只要条件成熟即会完成资产注入。
但是,最终这一方案还是被调整,而调整后的方案不但可以实现萍钢股份的资产上市,同时还可以实现方大集团入股新钢股份,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此次资产收购,业界普遍看好,显然,如果方大钢铁借助萍钢股份入主新钢股份,那么拥有新钢股份和方大特钢两家上市公司的方大钢铁,接下来必然要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只能拥有一个上市平台,这样一来,江西省的三大钢铁企业也就完成了整合目标。
然而从5月底开始,风云突变,先是有消息传出江西省前国资委主任李天鸥被带走调查,而李此前也是江西钢铁行业重组的积极推动者,随后在5月31日,新钢股份发布公告确认与方大集团的资产重组计划被江西省国资委终止。
一个月之后,先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被中纪委调查,随后,方大集团实际控制人方威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方大系财技揭秘
对于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方威并未担任任何职务,同时,按照上市公司的说法,作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方威也很少出现在上市公司,即便是股东大会也难见其人。
在2012年胡润发布的少壮派富豪榜上,生于1973年的方威以150亿元身价位居第二位,而相比于排名第一位的碧桂园杨惠妍,方威则是白手起家。
按照方大集团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目前方大集团旗下拥有70多家公司,资产总额达700多亿元,销售收入800多亿元。
在这些资产当中,核心的就是方大特钢、方大炭素、方大化工三家上市公司以及萍钢股份,这4家公司的总资产超过300亿元。
令外界感到惊奇的是,今年只有41岁的方威从2006年开始,只用了短短6年的时间就控制了上述资产,而其所谓的财技几乎都是通过资产溢价换取股权,然后再将股权质押购买廉价资产。
方威第一次在资本市场上显露身手是在2006年收购甘肃省的海龙科技,当年,由于大股东占款的海龙科技陷入债务危机,方大集团以8132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海龙科技51.62%的股权,按照当时的约定,方大集团还需要替大股东兰州炭素集团偿还海龙科技2.77亿元的占款,但是,方大集团并没有直接出资,而是将其手中的抚顺炭素65.54%的股权、蓉光炭素35.39%的股权、合肥炭素52.11%的股权以2.81亿元的价格卖给了海龙科技,这些股权是方大集团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花费了9970多万元的价格收购来的。
2009年,方大集团从甘肃转战江西,而这一次收购的目标是南昌钢铁。当时,江西省冶金公司在江西省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南昌钢铁57.97%的国有股权,挂牌价为9.1亿元,仅仅过了10天之后,南昌钢铁旗下上市公司长力股份就发布公告称,将向方大集团定向增发购买其价值11亿元沈阳炼焦煤气100%的股权,完成后方大集团持有长力股份16.17%的股权,同时,方大集团表态拟通过产权交易方式受让挂牌转让的南昌钢铁57.97%股权。
这一收购案此后受到多方质疑,首先是当初沈阳炼焦煤气的净资产只有3.22亿元,但是估值却高达11亿元,其次,方大集团受让的南昌钢铁57.97%的股权,当时包括华菱钢铁(000932,股吧)等也参与认购,但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和盈利情况不符合条件,均纷纷出局。
2012年,萍钢股份计划转让其控股权,但是,方大特钢在10月份表示将不参与收购,随后,方大集团和方大钢铁出面收购了其41.49%的股权,然而就在11月份最终收购之前的一个多月时间当中,方大集团先后将其持有方大炭素2.84亿股的股权质押给了吉林信托,将1.88亿股方大化工的股权质押给了国家开发银行,粗略估算筹集资金超过18亿元。
事实上,从2010年以来,方大集团在不停的规模扩张中,大量的资金需求不得不依靠股权质押融资,手中持有的3家上市公司股权始终都处于持续质押的状态,截至目前,持有方大特钢46.19%的股权已经质押了46.15%,持股39.14%的方大化工已经质押了27.65%,持股46.23%的方大炭素已经质押了35.44%。
然而,这一高杠杆的资产收购模式,最终却在今年6月份戛然而止,随着方大集团宣布退出对江西省4家铁矿的持股,同时与新钢股份的资产重组计划终止,在方威领导下的方大集团8年产业扩张神话,或将就此终结。
(全文未完,请继续分页阅读或使用全文显示阅读功能)
从1996年开始创业到2005年,短短十年间成清波创造了从100万元起步到身家数十亿的财富神话,一手打造了在中国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中技系”。最辉煌时,成清波曾登上胡润富豪榜第97名,掌控资产多达200亿,坊间的说法称他控制着5只A股和一家香港上市公司。
然而,一切尽成往事。从巅峰滑落到谷底的时间更短,除了成清波自己在上海被捕,他身后的中技系已几近分崩离析:ST成城、*ST国创、博元投资(600656,股吧)、*ST国恒以及恒立实业(000622,股吧)等上市公司相继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ST国恒、ST成城两家公司的控制权更是已经易手;其他非上市资产多数也债务缠身已久。
为了揭开成清波及其中技系的神秘面纱,《第一财经日报》专题报道组耗时超过半年,从去年11月起推出“一款蹊跷的理财产品”系列报道,证实相关理财产品所募近13亿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中技系;对*ST国恒、ST成城、*ST国创等上市公司注资、股权交易的深入调查,也让幕后那只手——中技系及成清波逐渐现出原形。
画皮被撕开之前,外界不乏艳羡者,但对于成清波从发家到最终被警方逮捕的过程,外界却无人能闻其详。他是如何从依靠灰色手段掘得“第一桶金”,到网罗难以计数的实体与“空壳”、控制系列上市公司、设计错综复杂的控制关系,直至中技系这一资本平台搭建成形,再到以小博大图谋控制金融机构失败,其“走钢丝式”的资本运作因资金链断裂而最终崩塌的?本报专题报道组通过长时间的调查走访,梳理海量资料,将成清波的发迹、构筑“迷宫”、资金链紧绷、最终崩溃“四部曲”整理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作为“中技系”舵手的成清波,被定格在那张网上流传已久、面带微笑的老照片上。今年5月,因涉嫌非法集资,成清波在上海被捕。
在网上搜索成清波,跳出来一张中年人的照片:戴着眼镜、面白无须,带着微笑,从容镇定。在身陷囹圄前,这几乎已是成清波留下的最直观印象。除此之外,关于他本人的直接信息,则几乎一无所有。
成清波发迹:“空手套白狼”
成清波出生于1962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鹤峰县老家一所乡村中学担任数学教师,29岁时考入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进入深圳市蛇口招商局工作,后来又在深圳市金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财务经理。
从乡村教师到亿万富豪,成清波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他的事业发轫于1996年。这一年,他成立了深圳中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技实业”)。并于1998年成为国泰恒生投资管理(集团)公司(下称“国泰恒生”)实际控制人。以此为雏形,之后一路膨胀,中技系最终成形。
作为中技系核心的成城国际控股集团(下称“成城国际”),其在一则公开资料中宣称,公司成立的十年间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武汉、长春等多个国内主要城市,业务涵盖地产、电力、铁路、金融、高科技、化工、工程、商业资产八大领域。成清波本人也在2005年前后多次登上各种富豪榜,最辉煌时排名胡润富豪榜97位。
1996年成立时,中技实业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2001年8月才增资至1300万元,由成清波持股40%、张红英持股60%,变为国泰恒生持股92.31%,张红英持股7.69%。1997年1月,中技实业注册资本再次增加至4700万元。又经过两次增资,2005年中技实业注册资本达到5.07亿元。2003年国泰恒生的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
在此过程中,成清波是如何实现从乡村教师到身家亿万的超级富豪的巨大跨越的?
按照成清波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其“第一桶金”来自1996年“中国房地产年鉴”。此后,他向外界透露,其从1995年就开始经营商业地产项目。而对于上述自相矛盾的说法,外界一直将信将疑,实业+资本发家等说法也在坊间纷传。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说法不足为信。“他早年在深金田做财务经理,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金融业的人,最初的资金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一位市场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其另外一部分资金,可能来自民间借贷,部分甚至可能是“高利贷”。包括其后来控制多家上市公司,部分资金就来源于此。
成清波发家,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讲述。2002年4月起,中技实业通过分别受让物华股份3家法人股股东所持股权的方式跻身第二大股东,持股达到2373万股,占比21.57%;2003年12月,中技实业通过协议受让方式购入哈尔滨供销物资集团公司所持物华股份法人股950.4万股,以28.77%的持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股权变动期间,物华股份原第一大股东中国再生将1400万法人股转让给深圳晋鑫源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晋鑫源”),因无法还债,晋鑫源又将其中的1250万股转让给深圳红旗渠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红旗渠”)。此事后来引起轩然大波,成清波的收购资金开始受到市场质疑。
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华供销总社曾受到举报,中技实业、红旗渠、晋鑫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晋鑫源董事长王勇,是中技实业的办公室主任,背后控制人均为成清波,而收购资金主要来自物华股份时任董事长张玉琦。张玉琦2001年初给成清波的公司打款4000万元,并商定每年返还800万元资金占用费。
构筑“迷宫”
和所有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各系资本集团一样,成清波操控中技系的手法也极为隐蔽。除了ST成城之外,在*ST国恒、*ST国创、博元投资以及恒立实业等四家上市公司中,成清波及其中技系并未直接现身。虽然外界此前也屡有质疑,但其一直矢口否认。
业内人士认为,成清波能够一直置身事外,主要得益于他对旗下企业极为隐蔽的控制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成立了大量子公司,搭建了错综复杂的中技资本“迷宫”。
在成清波控制的企业中,有两大共同特点:一是股权代持,且股权变动极为频繁;二是股权结构设计复杂,通过层层持股掩人耳目。这两种控制方式交错纵横,形成复杂股权结构网络,外界往往难识其庐山真面目。
“很多融资活动都是通过子公司进行的,拿*ST国恒来说,母公司一直没有什么业务,而且至今控制不了各家子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在成清波控制的数量众多的子公司中,不少是“空壳”公司,根本就没有开展业务,甚至有些根本不存在。
*ST国恒堪称最好的例子。按照*ST国恒2009年公开披露,深圳国恒最初由胡学军和向兴两人出资,分别持股60%、40%。2004年,彭章才从胡学军手中受让了60%股份,成为深圳国恒大股东,进而实际控制*ST国恒。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资料显示,2003年12月14日,国泰恒生以“友好协商”方式,将其有的90%上海国恒股权无偿转让给深圳国鑫泰公司。而上海国恒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1月的上海东晟投资集团,出资人为董理、丁光孟、上海东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5月,国泰恒生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上海国恒90%股权。当时国泰恒生的股东亦为3名自然人,成清波赫然在列,持股比例为40%,盘继顶、成清泉则分别持股30%。此后,成清波曾担任上海国恒法定代表人和董事,同年9月换为李晓明。
深圳国恒原名国鑫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5月,该公司更为现名,此后其法定代表人也由唐玉红变成李晓明。表面上看,国泰恒生、深圳国恒并无关系,但无偿转让上海国恒股权、深圳国恒出面收购上市公司*ST国恒,在时间上却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在当年5月,深圳国恒通过受让1.5亿股,成为*ST国恒二股东。一系列股权转让后,成清波和中技系早已“置身事外”。
代持在深圳国恒身上也有体现。据《南方周末》2004年报道,2003年时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唐玉红,当时是中技实业的卫生清洁员,根本不具备成为深圳国恒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技能和资金实力。
这在成清波控制博元投资时同样出现过。2009年,经过激烈竞争,成清波最终取得控制权,但在此过程中,董事长之职一直由余蒂妮出任。余蒂妮名义上为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控制博元投资。而后经证实,余蒂妮和李晓明是夫妻关系。
另外,受让*ST国创股份的几家公司,也均与成清波及中技实业关系密切。*ST成城2009年披露定增方案时公告称,其收购标的之一中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技科技”)历任股东中,深圳益峰源曾短暂现身。此外,高达汇峰等在2003年成清波控制ST成城、2004年和2007年*ST国恒收购上海金芝置业、深圳利捷时,与红旗渠和越通恒都曾出现。而深圳莱旭的股东向开祥,则曾是晋鑫源公司股东,控制ST成城时,晋鑫源也曾经与中技实业共进退。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中技系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或确定定增对象时,可能有部分就是成清波或中技系代持或者“陪标”;或是通过出中介费的方式,拉几家投资人认购,禁售期满后,释放一些利好消息,让对方包赚不赔。通过这种方式,成清波认购的股票锁定期较短,到期后就可抛售或者抵押融资。而且,其自身用于认购的资金,也是从别处拆借而来。
*ST国恒与上海伊航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的债务纠纷,使得这种运作模式浮出水。公开信息显示,2009年5月,ST国恒在增发前,与伊航信息签订《非公开发行股票市场推荐协议书》,由后者推荐他人认购其定增股票,深圳国恒向伊航信息支付1215万元推荐费。但在支付100万元后,ST国恒就再也未曾付款。
通过代持和层层自然人持股设计,无论是抛售股票,还是注入资产、定增、挪用资金,似乎均已与中技系无关,成清波本人也得以摆脱干系。
资金链紧绷
2013年11月,上海优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优道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兑付违约,开始暴露了中技系几近绷断资金链。
“大概在7个月之前,警方就找过成清波,至于拘留还是协助调查,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警方当时明确要求他在限定时间筹款。”一名理财产品投资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他们多次询问案情进展,警方均表示,资金去向复杂且涉及办案秘密,因此不便透露,但会尽力侦办以保障投资者权益。
自控股ST成城之后,成清波从各种渠道所获资金的具体数额,外界已无从得知。但记者按公开披露信息测算,仅减持所持上市公司股票,成清波就获得资金11.5亿元左右,加上向*ST国恒注入资产所获9.23亿元,金额共计接近21亿元。
若计入*ST国恒“失踪”的9亿元募集资金,*ST国创向深圳莱旭公司注资的1.5亿元,通过转让湖南成城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占用的2.1亿元,通过这几家上市公司,成清波至少“抽血”近34亿元。
而深圳信用网信息显示,中技系目前被立案执行的债务纠纷共计15笔、金额20.8亿元;今年5月,因中技科技2010年3月在农行深圳分行贷款3.3亿元逾期未还,被银行告上法庭。
另外,自2010年以来,成清波先后通过国联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筹集资金近23亿元;而*ST国恒和ST成城披露的对外担保、债务纠纷也分别达到15亿元、10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加上成员企业的零星负债以及优道投资募集的13亿元,若不考虑重复计算的因素,成清波及其中技系这些年来已累计欠账近120亿元之巨。
这也就能理解曾经号称资产超过200亿元的中技系,居然无力偿付数亿到期理财产品的真正原因了。然而,巨额资金究竟哪儿去了?
一个未证实的说法是,上述巨额资金已有相当部分被成清波转移至境外。
“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不跑,在国内等着人来抓?”上海一名与中技系有过接触的商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于“转移出境”的说法,该人士表示“不太可信”。
“钱可能主要是拿去堵窟窿了,摊子铺得太大了,一部分资金拿去还高利贷了,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来越大。”上述商界人士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成清波的资金链一直不健康。“成清波的人品可能也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钱并没有被他拿去"花天酒地"。”他补充道。
实际上,早在2008年,成清波的资金链条就已经出现问题。深圳信用网信息显示,2008年7月中技实业一笔债务被深圳中级人民法院立案执行,但金额仅为418万元。到了2009年,就出现3笔总金额达1.58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调查的情况显示,2008年11月9日和12月3日,因合同、股权转让纠纷,中技实业持有的ST成城160万股和2080万股,先后被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法院、湖北恩施州中院冻结,合计金额约4100万元。此外,因拖欠工程款,中技实业还被武汉建工三公司、武汉中生建工集团等四家企业起诉,而其所欠工程款最多的一笔也仅有896万元,四笔合计2576万元。
另外,中技系成员企业北京天桥建设集团亦因债务纠纷,在2008年至少五次与债权人对簿公堂,其中涉诉金额最少的仅有几千元,而欠款时间长达数年。但上述各项债务相加,总额也不到3亿元。
一位中技实业前员工向记者透露,由于债务大量违约,资本腾挪越发艰难,2009年前后成清波资金链就已出现问题,真正的危机是出现在2010年以后。2009年,*ST国恒完成定增后,其股价一路下跌,到2012年解禁时持股市值不足2.2亿元,市值比3年前蒸发了50亿以上,不足以偿还债务。
公开信息也显示,中技系的绝大多数债务违约也是从2010年以后开始。据深圳信用网资料,其债务违约最多是在2012年,最大一笔金额达到11.17亿元。
“股市不好,资本运作越来越难,应该从2010年开始,他就迅速开始走下坡路。”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2009年前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评价曾经盛极一时的“德隆系”是空中楼阁,而他自己进入的领域,如高速公路、商业地产等属于现金流充沛的领域。
不过,成清波仍未能摆脱“德隆系”的结局。有市场人士分析,一方面,高速公路、商业地产等业务,并未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最为关键的,中技系大量资产都是劣质资产,没有多少能力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在其控制的几家上市公司中,ST成城、*ST国恒常年游走在亏损边缘。一些劣质资产注入后,导致上市公司业绩更差、股价表现更加不理想。
而上述商界人士称,只能通过高利贷方式筹集资金,不少资金成本高达40%。根据*ST国恒披露的信息,2010年4月,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向陈壮群借款1.85亿元,使用期为60天,*ST国恒、成清波、李晓明共同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月息高达2%。“最开始债务规模并不大,但到后来越滚越大,窟窿就堵不住了。”该人士称。
黄粱一梦
资金链不健康,成清波就一直没有觉察?
一位市场人士的说法是,成清波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十多年前其就试图控制信托公司或是券商。但无奈的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最终成为“黄粱一梦”。
“就算是后来几家上市公司增发没能完成,但只要控制一家金融机构,整盘"棋"就一下子活了,否则只能是输。”上述市场人士认为。
市场确实给过成清波这样的机会。2002年,信托行业开始大规模整顿,大量信托公司合并重组,而券商行业亦因挪用客户保证金等问题进入整顿浪潮中。
机会由此产生。成清波最早瞄准的信托公司,是由四川信托、四川建信合并组建的华丰信托。2003年12月,中技实业曾与四川方面签订协议,出资6亿元,持有华丰信托51%股权,但最终未能如愿。次年底,中技实业准备以6000万元保证金,受让华侨城集团、深深业持有的蔚深证券40%股份,但亦未获得证监会批准。
成清波在金融领域最后一搏,是试图控制原海协信托。海协信托前身为喀什信托,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3.15亿元,最早曾被资本大鳄“德隆系”染指。2004年,“德隆系”崩溃,海协信托业务逐步陷入停顿,这让成清波看到了希望。2007年8月,成清波通过其实际控制的四维控股,受让山东海川集团控股公司、中铁十八局分别持有的16.65%、21.45%股权。
不过,由于海协信托业务陷入停顿并转向重组,经过一番激烈争夺,其控制权落入上海陆家嘴(600663,股吧)(600663,股吧)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手中,并迁址上海更名为陆家嘴信托。至此,成清波金融梦彻底破碎。
成清波介入金融行业何以失利,外界至今不得而知。上述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清波“野心太大”,时值“德隆系”等资本系族崩溃,其试图控制金融机构的做法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二是此前成清波资本运作多有“擦边球”甚至违规之处,监管部门已有所察觉。
收购海协信托失败后,成清波迅疾展现了他财技的另一面——推动被其控制的上市公司重组。“前面借的钱还不上,把口碑搞坏了,银行又贷不到款,融资渠道基本上都已经被堵死了,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定向增发。”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2009年10月,经过多次波折,*ST国恒终于成功增发,非公开发行6.8亿股,募集资金21.13亿元,其中深圳国恒认购1.01亿股。
不过,除*ST国恒定增外,成清波竭力推动ST国创、ST成城、博元投资、恒立实业等四家上市公司重组、定增,迄今为止无一成功。
2009年6月25日,ST成城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拟以2.68元/股的价格向中技实业发行6.47亿股,筹集资金17.33亿元,用于收购中技科技、成城达、成城园三家公司100%以及成城发90%股权。但方案提交后,两次被证监会打回修改。2013年2月2日,ST成城公布新的定增预案,拟募资45亿元用于增资并收购贵州盛鑫矿业100%股权。按照预案,此次增发中成清波将独揽5亿股,所需资金共计18.75亿元。该方案也无疾而终。此后2013年5月21日,ST成城再次修改方案,拟向成清波、上海芮森投资等定增3亿股,募资14.04亿元,其中成清波认购9000万股,收购资产则变成了页岩气。但成清波已巨额债务缠身,不具备认购资格,定增最后被取消。
类似手法也被用在恒立实业、博元投资、ST国创等公司身上。“如果定增成功,通过高溢价注入资产,就能从中间赚一大笔差价,解禁后要是股价上涨,抛掉后不但能还掉债务,还能大赚一笔,所有问题都将因此迎刃而解。”一名长期关注中技系的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
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误了卿卿性命。“成清波之前对形势估计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没想到一个都没弄成。”上述市场人士说,“其实他没有多少钱,根本就不是什么资本大鳄,否则就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如今的成清波,显然已经山穷水尽。而随着他的被捕,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十余年的中技系,也必将烟消云散。
(全文未完,请继续分页阅读或使用余下全文阅读功能)
宋林离开华润集团后,公司内部仍处人事动荡期。近日,以笔名“冯唐”著称的知名作家、被称为华润集团前董事长宋林“左右手”的张海鹏对外称,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昨日,记者在华润集团以及华润医疗网站上并没有查到上述信息。此后,记者又致电华润医疗北京和中国香港办事处,两地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此事并不清楚。此后,记者致电张海鹏,他本人表示不接受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华润集团新任掌门人傅育宁曾到华润医疗总部调研,从当时华润医疗公布的照片来看,张海鹏作为华润医疗管理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汇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宋林离开华润集团后,与宋林关系密切的高管离职实属必然。
据了解,华润医疗成立于2011年10月19日,为华润集团直接领导的一级利润中心,足以看出宋林对华润医疗的重视。
据记者了解,华润医疗着重发展医院投资及运营、医疗设备研发与制造、医疗衍生服务三大业务领域。目前华润医疗除了拥有华润万东(600055,股吧)、上械集团之外,还依靠集团资本金并购和管理了昆明市儿童医院(66%)、武钢总医院(51%)、武钢第二医院(51%)、广州三九脑科医院和徐州矿山医院;另有5家新医院在建。
今年初,张海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华润医疗成立两年多以来,华润集团已经向公司累计投入了100亿元。然而,史立臣认为,投资公立医院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样的投资规模对于收购公立医院来说远远不够。
张海鹏也表示,在此前100亿元的基础上,华润集团再追投100亿元甚至200亿元并不困难,但随着多家自建医院开业,公司现金流压力将在2016年至2017年加大。而助推华润医疗上市成为其一个构想,但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然而,华润医疗投资公立医院在业内并不被看好。
史立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润医疗收购公立医院的模式是存在阻碍的。“华润医疗参与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说服当地政府、医院、医生。因此,这些因素在并购医院股权的过程中,华润医疗存在获得人员任命权、解决人员编制等问题。”
此前,华润医疗曾试图并购高州医院49%的股权。然而,在华润医疗洽谈收购高州医院的过程中,遭遇到高州市人民医院中高层干部与医生的反对。
此外,一位致力于医院投资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投资医院盈利能力并不不乐观。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就华润医疗目前拥有100亿元的投资规模,但才有1万张床位来看,公司的投资效率很低。其表示,“估计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华润医疗表示,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管理精益、医术领先的医院网络;成为技术创新、全球运营、中国领先的医疗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离开了宋林执掌下的华润集团的输血支持,张海鹏式的华润医疗改革恐难以为继。
傅育宁曾到华润医疗调研
对于张海鹏的离职,业内人士表示,这实属必然,应该是受宋林案的影响,“他是宋林一手提拔起来的。”
史立臣认为,张海鹏的能力十分值得肯定。其获得了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 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张海鹏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份,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今年4月份,在宋林被纪委调查之后,张海鹏一度被传将从华润离职。4月23日,华润(集团)公告称,原招商局董事长傅育宁接替被调查的宋林,担任华润集团董事长。
据华润医疗官网消息,5月10日,傅育宁到华润医疗北京总部调研,并听取了华润医疗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成员的汇报。
在该新闻网页披露的照片上,张海鹏也在其中。当时,傅育宁对于华润医疗的产业选择和定位、华润医疗“四化+一化”的管理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两个月后,张海鹏还没有来得及跟新上任的董事长“搞好关系”,便对外宣称离职。据他本人透露,离职主要是为了陪伴家人以及多写些书。
李兆会、海博鑫惠、海鑫实业、海鑫集团、海鑫钢铁已经成为上海、运城两地法院的“熟客”,至少在记者拨通电话说起海鑫钢铁时,法院工作人员极为熟稔地“哦”了一声,对“破产”一词没有想象中的慎言,而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海鑫钢铁必有此一举。
如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巍然屹立,但曾经做过该大桥主体工程钢筋的独家供应商海鑫钢铁却摇摇欲坠。更有熟悉海鑫内部的人士表示,现在海鑫钢铁的设备已经从之前的领先转为平庸,破产后也可能资不抵债。
债权人超过4000户
“海鑫钢铁早就申请破产了,它在停产之后曾经研究过重组的事情,后来发现重组不起,这事不久之后就向法院申请了破产。”闻喜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运城中级人民法院正在核查海鑫钢铁是否满足破产条件。据知情人士表示,自申请破产以来已经过去较长时间,很可能在近期就会宣布结果。
虽然上述工作人员并未透露海鑫钢铁的具体债务规模,但业内早有相关人士表示其债务数字将是个“天文数字”。
闻喜县人民法院立案厅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自海鑫钢铁停产遭债权人讨债以来,该院收到付款纠纷案件已经有12件,按照程序这些案件先转到诉前付款调解中心,但尚未有结果。”
该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海鑫钢铁更多的债权人选择在运城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案件材料,“不久前到中级人民法院请示海鑫钢铁处理情况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中级人民法院已经接到4000多户债权人的材料,要求海鑫钢铁付清款项。”
记者拨打海鑫钢铁联系电话后,接听电话的男性工作人员显然已经十分厌烦来自媒体的声音,在勉强接听完记者对上述情况的问题后,冷冷地挂了电话,便再也没有接听过。
集体催讨欠款
据记者了解,目前海鑫钢铁的债权人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与海鑫钢铁有工程合作的大大小小的建筑队、工程公司。
此前,一位来自海鑫钢铁债权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海鑫钢铁涉及包括银行在内的33家金融机构,以及若干为其提供担保的第三方公司。
其中与海鑫钢铁及相关公司有过金融借款的多家银行包括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南京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已经在上海法院、江苏高院上诉,最近又新增了大连银行上海分行对海鑫钢铁的起诉。
而曾在2003年就与海鑫钢铁有工程合作的苏某告诉记者,当地很多建筑队、工程队也向法院递交了起诉材料,“从2004年开始,我们几乎每年都要过来催讨拖欠的工程款,来的次数多了,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们这些建筑队、施工队的款项加起来大约在5000万元。”
“以前过来催款的时候,海鑫象征性地会给一些,几万元、十几万元都有过,看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具体客户关系,关系好的可能就多给一些。”苏某告诉记者。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当地这些小的施工队外,海鑫还有拖欠大型工程施工单位工程款的情况。
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海鑫钢铁曾经与中冶集团华冶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宝冶等有过合作,其中还可能拖欠华冶的工程款。”
随后,华冶资源办公室主任向记者确认,2007年9月,中冶集团华冶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海鑫钢铁合作的老区二期技改工程竣工,华冶资源也通过法院、领导沟通等多种渠道追讨欠款,但至今海鑫钢铁仍未付清相关款项。
资产难抵巨额债务
2003年、2005年海鑫钢铁的海鑫牌钢筋曾两次以技术标和商务标的绝对优势中标杭州湾跨海大桥主体工程,成为该大桥主体工程钢筋的独家供应商;此外,当年的海鑫还具备国际钢铁企业追求的切分轧制、富氧喷煤、溅渣护炉、TRT压差发电及炉外精炼五项先进技术。
但往昔的先进资产在现在的市场面前却略显“寒酸”。
来自钢之家的资料显示,海鑫钢铁现有高炉6座,其中1080m3和1380m3的高炉各一座,还有一些600m3的小高炉,此外还有棒材、线材生产线各两条,但“这些设备和生产线还停留在大约三四年前的水平,一直没有提升过。而在这几年中,这些设备和生产线在钢铁企业中已经非常普遍,一般的民营钢企如果新上设备都会从1080m3高炉起步”。
多位分析师也表示,除了1000m3的高炉比较普遍,对比价值不大外,海鑫钢铁的高炉年份也比较久,加上现在钢铁行业不景气,在其后的估值过程中相关设备资产的评估价值也会被压低。
记者在相关工程造价网上查询,目前1000m3的高炉主要设备造价约在1.9亿元左右,算上折旧等评估因素,海鑫钢铁现有的资产远远无法偿还其巨额债务。至于是否还会清算其他资产,目前法院方面并未给出答案。而根据公开报道显示,海鑫的债务规模远超百亿。
记者致电相关律师得到回复称,破产过程中最先偿还的是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此外若清算的财产价值大于债务价值,则大过债务价值的部分将用于其他债务偿还;若出现资不抵债情况,则首先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国家的税收等,在这之后,再支付其他相关债务。
据了解,施工费用、劳务费用以及银行借款等都属于普通债权,普通债权得到偿还的比例都是很低的,一般都是低于20%,很多的甚至低于10%以下。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海鑫钢铁落到现在这种境况与李兆会的企业思路具有紧密关系。他在父亲李海仓之后,渐渐偏离了海鑫钢铁的主业路线。
李海仓也非常注重资本运作,还曾说过,“资本运营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上市,二是低成本扩张,三是最大限度地增值有限的存量资本。海鑫选择的是第三种模式,一方面用好存量资本,另一方面在预期收益上做文章。”
但李兆会在操作上显然与父亲有本质不同。
李兆会将海鑫钢铁作为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却抛弃了钢铁主业。曾经信誓旦旦的曹妃甸500万吨铁矿石球团项目、热卷生产线等项目都不了了之。在这些未果的项目中,或许早就埋下了今日的种子。
借壳梅花伞上市一个月之后,游族网络(002174,股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决议花费7.7亿元买下近2万平米的办公楼。
要知道,按照游族网络上市前公布的最新数据,公司截止到去年8月底之前总资产也不过2.2亿元,净资产更是不到1.2亿元。
之前计划投资的6个项目没了下文,而眼下,游族网络的管理层一面是将上市公司仅有的现金转为固定资产,还要背负数亿元债务;另一方面高管又急于将手中的股权质押换取现金,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奇和高管先后将手中超过30亿元市值的股权进行质押融资,融资额可能超过12亿元。他们究竟是要干什么?
穷尽其身7亿买楼
游族网络打算买楼的想法并不是忽然才有的,6月5日,公司的名称刚刚从梅花伞更名过来,第二天就召开董事会,9名董事以全票通过决议,花费7.7亿元购买位于上海徐汇区宜山路711号的一处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约1.96万平米。
按照公司给出的说法,此次买楼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办公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有利于吸引‘+U计划’合作伙伴,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对于这7.7亿元资金的来源,公司的打算是其中4.3亿元来自于自有资金,3.4亿元依靠银行贷款。
然而,按照游族网络在借壳上市前公布的截至2013年8月底的财务数据,公司的总资产为2.2亿元,净资产为1.2亿元,其中货币资金只有9931万元。
游族网络账面上的这点儿现金显然是不够的,那么,钱从哪儿来呢?
按照游族网络的预测,公司在2013年全年的净利润约为2.76亿元,除去前8个月的1.62亿元净利润,预计公司在9月到12月份的4个月时间还能赚取1.14亿元的净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一块资金是来自于梅花伞出售上市公司原有资产给母公司时的沉淀资金,大约是2.69亿元。
这几笔资金累加起来,公司账面上的资金还是基本可以满足4.3亿元自有资金来源的,至于剩余的3.4亿元银行贷款,一直以来都是轻资产运营的游族网络将拿什么资产作为质押,还是一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目前账面上的资金并非闲置资金,这其中的2.69亿元沉淀资金,按照当初任梅花伞董秘郑家耀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原本是要用于未来运营投入的。
6个项目没了下文
游族网络需要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梅花伞去年10月份公布的最初借壳方案当中,除了要完成双方之间的资产置换之外,还有4.9亿元的配套融资。
按照公司在配套融资项目当中的说明,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网络游戏新产品研发及运营项目、建设9787网页游戏联运平台项目、建设移动网络游戏运营平台项目、建设海外运营平台项目、建设网络游戏研发技术平台项目及建设数据中心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额合计在7.6亿元左右。
公司当初考虑,如果将梅花伞原有的2.69亿元沉淀资金用于这些项目投入之外,剩余的缺口是4.9亿元,公司也就只需要再配套融资4.9亿元即可确保上述项目的投入。
但是,这一配套融资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证监会重组委的同意,最终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被迫从资产重组方案当中删除。
而当时忙于重组的梅花伞和游族网络,只希望能够尽快地完成资产重组,融资缺口的事情只能待到日后解决。
现如今,公司账面上仅剩下的那些沉淀资金和滚存利润如果都被用于购买办公楼,那么公司此前计划的6个网络游戏运营项目也就彻底没了资金来源,对于这些项目是否还会继续推进,游族网络方面并未对此给出答复。
更重要的是,如果将现有的流动资金全部都转为办公楼的固定资产之后,追加的贷款必然要使得公司背负巨额的债务,资产负债率的高企势必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再融资,而由新增借贷和固定资产增加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都将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利润。
高管股权套现12亿
当上市公司账面的现金越来越“穷”的时候,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却变得越来越“富”。
在5月14日完成最终的资产重组之后,5月19日,游族网络高管持股公司“一骑当先”将手中的1500万股股权在西南证券(600369,股吧)做了质押回购,按照当时的股价计算,这笔股权的市值应该在9亿元左右;随后,在6月23日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奇又将手中的4000万股在国信证券做了质押回购,市值应该在22亿元左右。两笔业务的期限均为最长期限3年。
“上市公司做质押回购在券商那里拿到的质押率不等,创业板只有三成左右,中小板一般是四成,主板可以做到五成。”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
如果按照这个质押率折算,游族网络高管所质押的31亿元市值股票,最少可以融得12亿元的资金。
这12亿元的资金,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上市公司计划投入项目的资金额,但是,按照游族网络的公告所示,此次质押回购应该是游族网络董事长林奇和公司高管的个人投资,至于其投资的方向是什么,是否会与公司现有业务产生重合,游族网络方面并未给予记者回应。
林奇等高管通过股权质押回购换来的这笔现金成本并不低,上述董秘向记者分析,一般股权质押的风险远大于实物抵押,因此,股权质押在银行贷款上要受到诸多管制,这种情况下,券商推出的股权质押回购业务算是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的通道,当然,券商收取的利率较银行利率也要稍微上浮一些,一般在8.5%左右。这也意味着,这12亿元的股权质押回购换来的现金,一年仅利息就1个多亿。
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此前多数是为了上市公司融资,而在记者采访的少数上市公司当中,也有部分大股东直接将质押融资用于炒房,其中,还有部分大股东是将质押所获得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同行业项目,由于这些项目投资风险较高,大股东不愿通过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铜陵有色(000630,股吧)公告,公司董事长韦江宏于24日上午11时23分坠楼身亡,具体原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中。目前,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副董事长杨军将代行董事长职务。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铜陵市政府内部人士获悉,韦江宏的坠楼地点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下属的五松山宾馆,韦江宏从五楼坠下后随即被送医院抢救,但未能挽回生命。但对于此次事发原因,上述内部人士均表示并不知情。
截至记者发稿时,韦江宏的照片与致辞仍挂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的官网首页。韦江宏出生于1962年3月,安徽安庆人。资料显示,他自1982年起加入铜陵有色,2007年起出任铜陵有色股份公司董事长,2010年起兼任其控股股东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连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网站6月17日刊发了韦江宏于6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的文章。韦江宏在文中称,铜陵有色的改革方向是引进战略合作者并实现整体上市。但在6月18日,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调研组对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进行的调研活动中,韦江宏并未陪同。当天,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报告了公司持续深化企业改革的初步计划。
韦江宏坠楼事件在安徽省内引发巨大震动。作为新中国最早建设的铜工业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是安徽省国资委省属重点企业,2013年营业收入1065.31亿元,列安徽企业百强中的第一位,是安徽省内第一家营收过千亿的企业。
多位与韦江宏有过接触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了惊讶,“韦江宏看上去挺随和开朗”。另有铜陵市纪委的一位内部人士称,坠楼事件可能与中央或省级纪委部门调查有关,目前铜陵市级部门并不了解详细情况。
此外,也有媒体称,韦江宏意外死亡或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在内蒙赤峰重组收购两家矿业公司有关,还有传言称可能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涉足的期货业务相关,但相关消息暂时均未获得证实。截至目前,铜陵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及铜陵有色相关人士电话均无人接听。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多位大型国有企业高管意外死亡。1月4日,中国中铁总裁白中仁坠楼;3月29日,大唐集团副总蔡哲夫意外身亡。4月19日,北方信托原董事长刘惠文身亡。5月18日,三精制药(600829,股吧)董事长刘占滨坠楼。
对于韦江宏的坠楼事件,业内人士忧虑对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或造成一定影响。铜陵有色非公开发行已于今年4月拿到证监会的批文,拟以9.26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4.97亿股,募资46亿元用于收购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持有的庐江矿业100%股权、集团下属铜冠冶化分公司经营性资产,进行铜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