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1994年我国法定一周休息几天
1994年寒假放假时间
一九九四年寒假放假时间是一月十五日到二月月二十八日。一九九四年往年学生放寒假时间在一月十五日到二月月二十八日止,历时三十五天左右,三月一日开学。
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定节日有哪些
楼主你好,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了目前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即将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规定为全民法定假日,除公用事业外,大部分职业劳动者都在上述节日放假。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这一规定是针对适用《劳动法》的用人单位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的是企业,也包括雇佣工勤劳动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劳动法》规定的法定假日完全与建国初期的法定假日相同,而且该法回避了法定假日放假时间长短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了该法规定的不够严谨;另一方面,它没有为1999年国务院修正《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设置障碍,如果《劳动法》规定了法定节假日的具体期限,如国庆节放假两天,那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正就可能有一些麻烦。修正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建国50年来“五一”劳动节放假一天的旧例延长为放假三天,将国庆节放假两天延长为三天。由于1995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使我国公休假日延长至两天,也就是每周五天工作后休息两天,“五一”、“十一”放假三天与前后的两个法定公休假日合并,即演绎为近年来的“七天长假”。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除上述全民性法定假日外,将“三八”妇女节、“***”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规定为针对妇女、青年、儿童、军人的法定假日,这些法定假日有的为半天,有的为一天。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按照各该民族的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其他节日,如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均不放假。从上述年节及纪念日与法定假日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纪念日、节日与法定假日不完全一致,纪念日、节日既可以成为法定假日,也没有必要都设定为法定假日。
新中国节假日变迁史:六七十年代春节居然不放假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节假日休几天、怎么休,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按照这种说法,其实我国休假制度变迁的背后,也是国人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革命人”慢慢成为独立“个人”的过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节不放假
我国的假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假日,例如周末、国庆节、劳动节;一种是节日性假日,如春节。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休假方式,一位退休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只记得周末都是“义务劳动日”,哪有什么休闲。
以1967年初的政治风气,“革春节的命”是很自然发生的。1月25日,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刊登“读者来信”和“倡议书”,发表春节不回家的倡议。《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五十七个革命组织联合发出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开展群众性夺权斗争”的倡议书。仅仅4天之后的1月29日,中央便发布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
何谓“革命化的春节”,简单说来有三点,一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变冬闲为冬忙;二是禁止春节里的一切所谓的“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三是不准大吃大喝,更不准打牌。人们熟悉的春节习俗唯有贴春联一项被保留,但内容却大为不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
那时候最典型的过春节场面是:一家人围坐在***像下吃年夜饭。饭前,要召开一次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做父母的会放下架子,和子女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儿女也可以向父母“开炮”,最后全家人把思想统一在“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光辉教导上。人们春节见面问好,也不说“恭喜发财”之类的传统吉祥话,改说“祝你今年能够见到***”。
过年的气氛,吃是重要一环。当时除了在家里不准大吃大喝外,城里的单位食堂、农村的公社食堂,还会组织人们吃“忆苦思甜饭”——用野菜、树根,加上玉米糊、地瓜干之类的东西煮成粥,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牢记“万恶的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1976年,十年**结束;但并没有立即恢复春节放假。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以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为信号,表明了***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来信的读者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信中朴实地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化、战斗化春节”的疲倦:
“林区第一线的工人不休星期日,一年中仅有这么几天假日,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度过这个节日。”“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使不上劲。”
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宣布恢复春节休假。到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忙碌的单休时代
“春节不放假”,惹得天怒人怨,终于在“四人帮”倒台后结束了。这时的中国人,每年有两个长假,即春节、国庆各放三天,平时为每周日放假。中国人从此进入了单休时代,单休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才结束。
其实,“礼拜天”这个宗教用语在清初就开始进入中国,并被接受。辛亥革命后,7天一次的“礼拜天”休假日沿袭了下来,奠定了后来的基本休假格局。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时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里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和家具、看望老人等等,也没办法好好休息。
家住广州的施静美如今已经退休了,她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休假日”——自己在家处理家务,丈夫带儿子去附近公园玩耍,如果自己做完家务还有时间,就看看电视或报纸休息一下。
像施女士这样的情况是普遍现象。因此,单休时代,还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由于周末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到外地去,某种程度上,人们其实是被“固定”在了土地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使得介绍外面世界的央视《正大综艺》成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
没有假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度存在的“票证制度”也阻挡了中国人在大地上自由行动的步伐。没有票,有钱也买不着东西。普通人出门不仅要自备粮票,还得让单位出具出差证明,没有介绍信、没有粮票,可谓是寸步难行。即便出了门,乘坐交通工具也分三六九等,普通人只能坐汽车或者火车硬座、硬卧,乘软卧、飞机都得有介绍信。对那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旅游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1995年:双休日正式来临
1995年3月6日,纽约。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孔德涌和往常一样,翻看着当天的中国报纸。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条不足400字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题为《**将逐步实现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报道提到,劳动部的官员透露,将缩短工时至五天,但具体实施日期未定。
数日后的3月25日,他从《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上读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签发国务院令,从当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五天工作制。
“当年烧开的一壶水,如今终于可以拿出来沏茶了!”孔德涌心中感慨。
来联合国前,孔德涌曾任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烧这壶水”,这个研究中心正是始作俑者。他的前任***点了第一把火,他接任后点了第二把火。
巧合的是,也正是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所在的大楼里,1979年,来这里出席国际会议的***最早萌生了在中国实施五天工作制的想法。
当时,***每天马不停蹄地参加会议。但星期五下午,却无会议安排。出国参会时,他总是十分留心其他国家的工时制度,常假装不经意地向人打探:“你们周末打算做什么?”他渐渐发现,五天工作制是时代潮流。
1986年5月,“缩短工时课题组”成立。在缩短工时民意调查中,80%以上的人选择了“增加一天休息”。到了1994年3月,单休制度终于松动,我国开始实行“大小礼拜”,大礼拜每周休息两天,小礼拜休一天。
这时的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度周末”的意识,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趁着大礼拜的空隙完成的。
在“大小礼拜”推出后一年,1995年3月25日,我国开始全面施行双休日制。短途游需求爆发,旅游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导游一下子供不应求。
1999年:“黄金周”来了
休假可以休息、享受,也可以拉动内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消费,拉动国内经济,法定节假制度在建国后迎来了又一次重大调整。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1999年春节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到湖北灾区看望慰问灾民。吃年夜饭时,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向***提出了关于增加节假日的建议。
“我对总理说,现在这个形势恐怕涨工资不现实,是否可以增加节假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休息机会,这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种方式。”张国宝说。
春节假期结束后,***回到北京就把是否增加节假日的事交代给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王忠禹研究。
到了当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长假,从当年国庆起开始执行。2000年6月正式确立“黄金周”假日制度。
幸福来得有点突然,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全国放假7天时,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到了第二年,国内的旅游景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出境游也同样火爆,中国人开始“包围”全世界的著名景点。近到东南亚,远到欧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哪里都有中国人!”是人们“黄金周”出境游的普遍感受。
2008年:传统节日变成小长假
“黄金周”带动经济、释放人们出游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路上堵、景点闹、吃饭难……有人还把“黄金周”戏称为“黄金粥”。另一方面,民间要求重视中国传统节庆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2007年12月7日,中国的休假制度又一次发生变革。
国务院通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从以往的3个7天长假模式变成“2+5”模式,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具体来说,即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年有5个3天的小长假,全年节日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加上双休日,人们全年的假日时间达115天,一年中有近1/3的休假期。
推动这个转变的第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从2004年的全国“两会”开始,他连续四年提交“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议案,促使这一建议于2007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采纳实施。
与此同时,由于“带薪年假”开始得到重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等出游模式也渐渐被人们抛弃。人们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元,反映出近年来“慢生活”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开始把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作人生理念。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很多人都是非常关注一些假期的,假期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休息游玩,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都属于假期。为大家介绍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1法定节假日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比如春节、五一、十一、清明、中秋等。休息日是一般指星期六、星期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必须保证每周休息一天。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休息日加班应补工资而不是扣工资。
周六周日算不算法定休息日
不是。休息时间是指法律规定劳动者不必进行生产劳动,而由自己自行支配的时间。根据《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劳动者享有休息时间主要包括工作日的间歇时间、每周公休假日、法定节假日、职工探亲假、年休假等。
对于职工休息时间,《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休息日。
劳动部《关于<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规定:企业根据所在地的供电、供水和交通等实际情况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后,可以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也就是说,周六周日休息不是强制性规定,用人单位只要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就符合法律规定,可以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法定休息日加班,公司不给加班费算合法吗
不合法,双休日加班可以用调休的方法来补偿而不给加班费,法定休假日无论是否安排补休都必须支付原工资300%的加班费。
因为法定休假日如国庆、春节、清明、中秋等是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的,人们从事一些特定活动如团圆、祭祖等也要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才有意义,这些日子里加班,即使补休,弥补得了身体上的疲劳,弥补不了精神上的损失,所以加班费怎样都要给。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2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有什么区别
双休日是指一般都是在周六以及周日放假休息的时间,不是法定节假日,是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休息时间,它是常规的休息时间。
法定节假日是指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等。企业一般实行月薪制,不涉及私企对双休日配发工资问题。
具体区别如下:
一、概念不同
双休日是休息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
二、支付的.加班工资不同
法定休假日加班的,企业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的应首先安排其补休,补休时间应等同于加班时间,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三、时间不同
双休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调整每周的休息日期,而法定节假日是国家规定的固定的日期休假。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双休日历史发展:
1、1994年以前:我国法定的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每个星期要工作六天,只有一天休息。上班族只能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放在周日干,那时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2、1994年3月1日:实行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1+2”休假制度。每逢大礼拜,就可以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1994年3月5日,一个星期六。这是我国新工时制实行的第一个休息日,人们感到了一个不小的“解放”。
3、但显然人们对当时第一个五天半工作日还不习惯,当时一家报纸有这样的新闻:轮到第一个双休日(当时是隔周休息一个星期六),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另一个不适应表现在人们对双休日的利用方面。有些人在第一个双休日里并没有觉得特别轻松,倒是觉得很没意思,呆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4、1995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签署了国务院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规定从当年的5月1日之后改为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即家喻户晓的双休日工作制。
5、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过渡的作用。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社会上增加了花样繁多的双休日活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双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给商家也带来了不小的财富。
6、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黄金周”的概念是在国办发[2000]46号文件下达后才明确提出的。
7、2008年,五一长假在实行了十年后被取消,相应的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中国传统节日。放假总量较之前增加了一天。
8、2013年5月1日,是我国双休日制度实行的第18个年头。是双休日制度的推广和实行时期。
什么是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3法定节假日有哪些呢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对于法定节假日,有三种类型:
1、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即无论种族,无论男女,无论年龄国籍等一系列的属性全国所有人均能享受假期的节假日,全名节假日有新年即元旦、春节(正月前三天)、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法定节假日是十月1、2、3,放假7天是调休的结果不是法定节假日)。
2、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般是针对特定身份的,例如,建军节,只针对现役军人放半天假;同理,妇女节也只是妇女放假半天,此外还有儿童节和青年节。
3、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不同的少数民族规定的节假日也不一样。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怎么算
为了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国家对于法定假期作出了强制的规定,在劳动法中对于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有相应的加班费计算标准,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300%;休息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即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资为日平均工资的三倍。
休息日的加班工资为日平均工资的双倍,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