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答

泰州市财政局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泰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泰州市财政局 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泰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泰财规〔2020〕2号

®提示:根据《 泰州市财政局关于公布财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泰财法〔2022〕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区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 苏财社〔2019〕161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订了《泰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泰州市财政局 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5月29日

泰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根据《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 苏财社〔2019〕16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市人民***设立,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注重普惠,公平公正。落实国家、省和市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促进各类劳动者公平就业。

(二)奖补结合,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激励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充分发挥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三)易于操作,精准效能。落实放管服要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补助资金管理。

第二章资金支出范围、标准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同一项目就业补助资金与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等支出政策有重复的,个人和单位不可重复享受。

第五条 职业培训补贴

职业培训补贴用于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项目制培训等。

(一)就业技能培训

1.补贴对象。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下同)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五类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

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同时给予生活费补贴。

2.补贴标准。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江苏省培训收费行为规范》(苏价规〔2018〕8号)有关规定,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城乡劳动者培训需求、不同工种培训成本和补贴资金规模等因素,编制《泰州市区职业培训工种目录及补贴标准》(以下简称《目录》),并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备案。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至少每两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对其中属于本地区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的工种(职业),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生活费补贴标准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执行。

(二)创业培训

1.补贴对象。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含毕业前2年的在校大学生)参加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培训项目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建立创业培训项目申报备案制度。创业培训项目主要包括SYB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电商创业培训、互联网创业培训、创业提升培训等。职业培训协议机构按要求申报创业培训项目,由市人社部门认定,并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后实施。

2.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由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江苏省培训收费行为规范》(苏价规〔2018〕8号)有关规定,结合培训需求、培训项目成本和资金规模等因素适时调整。

(三)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1.新录用五类人员岗位技能培训

(1)补贴对象。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新录用五类人员。

(2)补贴标准。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培训补贴。

2.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获证培训

(1)补贴对象。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组织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且属于国家公布的职业(工种)的生产一线岗位职工通过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紧缺型职业(工种)由市人社局从江苏省公布的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中,结合实际选取,并向社会公布。

(2)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由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每年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培训成本适时调整,并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备案。

3.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1)补贴对象。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创新能力培养并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的高级技师。

(2)补贴标准。按省补贴标准执行。

4.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

(1)补贴对象。赴海外培训的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及省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习指导老师。

(2)补贴标准。按省补贴标准执行。

5.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1)补贴对象。经人社部门审核列入新型学徒制计划,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并符合有关申领补贴条件的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

(2)补贴标准。按照《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苏人社发〔2019〕177号)执行。

(四)项目制培训

市人社、财政部门制定《项目制培训管理办法》,通过项目制方式,向***认定的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就业技能或创业培训项目,为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以下简称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等免费提供培训。对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制培训的,可先行拨付不高于50%的培训补贴资金。

1.补贴对象。承担项目制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

2.补贴标准。根据《项目制培训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确定补贴标准。

上述承担就业技能、创业、企业职工岗位技能、项目制培训任务的职业培训机构须由当地人社、财政部门按照招投标等方式确认。参加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培训的,每人只能享受一次补贴;参加同一类别创业培训的,每人只能享受一次补贴。

享受重点群体免费职业培训的执行时间延长至2021年,培训对象和申领补贴证书范围按照《省***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 苏政办发〔2019〕71号)规定执行。

第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1.补贴对象。初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含培训合格证)的五类人员。

2.补贴标准。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收费标准进行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收费标准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报各地人社、财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社会保险补贴

1.补贴对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和外省贫困劳动力(即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就业困难人员包括《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省***令第53号)界定的各类群体,以及登记失业的优抚对象家庭人员、军队退役人员、农村零转移家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失业人员中的大龄、残疾、低保家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等劳动者可在常住地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2.补贴标准。社会保险补贴的险种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1)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企业招用外省贫困劳动力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外省贫困劳动力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按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60%给予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和外省贫困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下同),其中,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3年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延长期限不超过1年。

(2)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执行。

(3)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60%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4)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对按企业缴费办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全额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办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执行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办法。

(5)在市场监管部门首次注册登记起3年内的创业者,企业注销后登记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不含领取失业保险金时间)以上的,可按实际纳税总额的50%、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用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第八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

1.补贴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

2.补贴标准。参照各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以上均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对补贴期满后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给予安置,岗位补贴期限重新计算,并由市人社、财政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备案,累计安置次数原则上不超过2次。

第九条 创业补贴

创业补贴包括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基地运营补贴、创业孵化补贴、创业项目补贴等。

(一)一次性创业补贴

1.补贴对象。首次成功创业(在本市领取营业执照或其他法定注册登记手续)、依法申报纳税、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及毕业2年内)、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非农产业创业的农民、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所创办的创业主体。

2.补贴标准。由市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创业主体经营、带动就业等情况制定。

(二)创业场地租金补贴

1.补贴对象。初次创业租用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含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及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下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及毕业2年内)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非农产业的自主创业农民、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创办的创业主体。初次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基地以外自行租用合法经营场地创办的经营主体,可享受租金补贴,已从其他渠道享受***租金补贴(减免)的各类创业主体不享受此项补贴。

2.补贴标准。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含大学生创业园)创业,2年内新注册登记、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按照最高不超过房租50%的标准给予不超过3年的创业租房补贴,其中,个体工商户每年最高补贴1万元,企业每年最高补贴2万元。初次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基地以外自行租用经营场地的,租金补贴标准为一次性1000元。

(三)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1.补贴对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及毕业2年内)、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初次创业创办的创业经营主体,初创主体需吸纳其他劳动者就业并与之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他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2.补贴标准。由市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初创主体实际带动就业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资金规模等情况确定。

(四)创业基地运营补贴

1.补贴对象。依法成立达到相应建设服务标准并在人社部门备案,为初次创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的城乡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实训)基地以及利用自有住房初次创业、生产或服务运营正常的创业者。

2.补贴标准。由市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其水电、宽带接入等维持正常运转,以及基地用于就业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提升服务能力的支出和就业资金量等情况确定补助标准。

(五)创业孵化补贴

1.补贴对象。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

2.补贴标准。每扶持1个创业实体(基地内注册登记并孵化成功搬离基地后继续经营6个月以上),给予孵化基地一次性2000-5000元的孵化补贴。创业实体为个体工商户的:孵化补贴标准为2000元/家。创业实体为企业的:员工总数8人及以下,孵化补贴标准为3000元/家;员工总数9-19人,孵化补贴标准为4000元/家;员工总数20人及以上,孵化补贴标准为5000元/家。

(六)创业项目补贴

1.补贴对象。科技含量高、具有潜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2.补贴标准。由市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创业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确定。

第十条 就业见习补贴

1.补贴对象。

(1)毕业后2年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含通过教育部相关机构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回国人员)和离毕业时间不足3个月(见习期为6个月的可向前延伸到离毕业时间不足6个月)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见习时间一般为3-6个月。

2019年至2021年,就业见习补贴对象扩大至16-24岁的失业青年,见习时间一般为3-12个月。

(2)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50%以上的见习单位。

2.补贴标准。

(1)给予见习人员不低于当地上年月最低工资标准60%的见习补贴。

(2)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50%以上的见习单位,按每留用1人补贴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见习补贴。

就业见习补贴主要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第十一条 求职创业补贴

1.补贴对象。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残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助学贷款)、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含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以及特困人员中的毕业学年毕业生。存在身份重叠的毕业生,只能按一种身份申请。

2.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给予1500元/人求职创业补贴,省及有关部门有新的规定,按其新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1.补助对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人社基层平台和其它就业服务社会组织。

补助主要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人社基层平台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就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维护、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以及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等。

2.补助标准。

对县级及以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街道(乡镇)人社基层平台,由当地财政部门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根据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享受财政补助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基本支出和必要的项目支出经费。

对暂未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县级及以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由当地根据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成功就业人数、单位和个人档案托管数量、与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的服务人数、场次数、成效、成本等因素和补助资金规模确定。

对暂未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基层平台,由当地根据购买基层平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量、专业性、成效等因素和补助资金规模确定。

对其它就业服务社会组织,由当地按成功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为劳务派遣公司)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人数等因素和补助资金规模确定。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支出原则上不超过当年就业补助资金支出总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