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一个基金仓位高低(怎么看基金仓位高不高)
现在平台上关于仓位的定义是非常混乱的。我还是拿那个梗来说,就是有个100万买基的人在前段时间大盘大跌,突然说自己还有100万在理财。而小白之前误以为他100万就是满仓,所以也跟着早早满仓了。最后,一堆小白只能 望钱兴叹,感慨别人无限子弹。
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没有什么所谓的无限子弹。既然还有100万在理财,那么之前所谓的满仓也只能算是5成仓位,因为资产配置的最终收益是要根据你个人的总资产来说的,比如100万买基赚了20万,那你这个人理财能力的年化收益就是20%吗?我看不是,还得把理财产品的100万加进来,分母是200万,分子是理财产品的收益+基金的收益,这样计算出总的收益才是这个人当年总的年化收益。当然,如果还有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那还得把这部分的本金和收益各算进刚刚的分子和分母来求取总的收益率。
因此,我认为,对基本只玩基金和其他流动性比较好的低风险理财的人来说,所谓的仓位=高风险基金总市值÷(高风险基金总市值+各种银行短期理财+货基+债基等)。
其中高风险基金包括场内和场外,包括指数型、混合型,即一切跟股票波动高度关联的基金。
要是不这样统计,将会产生很大的混乱,每个人所谓的仓位完全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只拿30%的总资金来玩高风险基金,于是这30%用完就是算满仓,那他的3成仓位就连总资金的10%都不到。而有的人的满仓就是他的资金全用完就是满仓。所以,,可见这两者的风险程度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
因此我建议对仓位有个统一的定义。要不就像前面说的,有个大V遇到大跌突然说自己还有另外的100万资金在理财,那么之前连100万都没用完,那就是5成仓位都没有咯,那么这个资金利用率对之前2020年牛市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可能除了100万理财,或许还点别的钱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纸黄金?那这算下来实际仓位可能就更低了。
借这个机会我也跟大家重申,我个人的所谓仓位就是按照我短期流动性较好的总资产来计算的,不包括固定资产,包括了银行短期理财、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纸黄金等等基本随时可以卖出的所有资金。由它们作为分母来计算仓位的。借这个机会跟大家重申一下。
......
1、如何判断持仓基金不行了?
如何判断持仓的基金不行了?
对我来说主要是判断基金的业绩,业绩又分为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业绩增长情况,另一方面是业绩增长的稳定性。
01 关注基金业绩的增长情况
基金行不行,业绩增长是最明显的指标,当然,我们在买入基金之后,评估基金业绩之时,有几个注意事项。
- 第一,要准确选择基金的业绩参考指标。
怎么判断基金业绩的高低?一定要通过对比,既要和市场大盘表现对比,也要和同类型基金做对比。
例如,我们购买了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那么我们在看其业绩增长时,可以与消费板块的大盘指数走势对比,同时,我们还要与其他消费板块基金对比。
优质的基金能够长期、稳定地战胜基准指数或者同类平均。
- 第二,关注基金长期业绩表现。
很多人在基金业绩评估中,容易被短期业绩吸引,例如一年期基金业绩排行榜之类,事实上,基金的中长期业绩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A股呈现板块轮动,短期业绩冠军往往是踩中了市场节奏,但是随着他们业绩登顶,板块轮动也就要来了,这就是所谓冠军基金魔咒,也是很多人亏损的原因。
另一方面,短期表现亮眼有可能是运气使然,中长期基金业绩亮眼,则能看出基金经理真实水平。
- 第三,关注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我们在查看基金业绩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亮眼的业绩是否是由当前的基金经理创造的。
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能力关系密切,随着基金经理的调换,基金业绩极有可能难以为继。例如当初华夏基金的王亚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他的推出,明星基金光环不再。
02 关注基金业绩增长的稳定性
除了要关注基金业绩的绝对增长,基金业绩增长的稳定性也很重要,毕竟没有投资人喜欢整天提心吊胆,看着基金净值坐过山车。
- 一方面我们要看基金的最大回撤,这个指标代表了基金经理在极端环境中的风险控制能力,最大回撤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业绩增长的稳定性。
- 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基金逐年的业绩增长。基金的年度业绩是忽高忽低,还是长期稳定排名市场前列?二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一、看基金评级和阶段排名
1、看基金评级,5颗星是评级最高,1颗星是最低。要知道自己基金行不行可以看看评级。
2、看你选的基金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
短期的涨跌幅,我们可以看近1月、近3月和近6月的涨幅。中长期的涨跌幅,我们可以看近1年、近2年和近3年的涨幅。
大家看基金不要只看阶段涨跌幅,要进行对比,一和业绩标准对比,二和同类基金业绩进行比较。比如去年的医药类基金涨幅都比较大,假如单纯看涨幅是得不出结论的。只有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如果一只基金,短期和长期的涨幅,大多数时候均排在同类基金的前1/4,那么这只基金应该还不错。如果业绩排名很靠后,我们就需多观察或直接换掉该基金了。
比如下面两只基金
从上面的同类比较排名可以看出,该基金还算优秀。
大家可以对比看出,上面这只基金明显没有第一只强。
一般而言,看排名比看评级更直观,发现自己持有的基金1周、1月、6个月排名越来越靠后就要重视,很有可能预示着该基金有问题了。
二、看净值回撤率
净值走势不是判断基金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但一定是重要标准。
一只好的基金,净值走势应该具备几个特点:牛市跟得上、熊市亏钱少、业绩稳定。总之就是回撤小。假如基金回撤比较大就要高度重视,一般回撤率越低越好。
三、看基金持有人结构及规模变化
1、基金持有人结构中,展现了这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占比。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的基金,会比较好。因为一般机构投资者比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专业。机构投资者多,代表基金受到专业人士认可。
2、看规模变化,规模持续变小就要高度重视。
总之,看一只基金行不行要综合上面的几个因素看,不能只看一个指标。
希望上面的回答对楼主有点帮助。
_end_
很多时候我们买入的时候对基金的预期都会很高,所以一旦看着市场涨了,别的产品涨了,我的基金涨得没那么多,很容易就产生“怒其不争”的感觉。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买入的时候不是冲动决策而是千挑万选的,那就不应该轻易否定之前的决策。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1、业绩明显下滑
市场一直在变化,没有哪个基金可以在任何阶段都成为“常胜将军”,阶段性的落后是一个必然现象。否则,就又成了追高买入浮亏出局的跟屁虫。
我们要分辨出来的,是一只基金趋势性的业绩下滑,而不是市场风格暂时不匹配的业绩落后。
如果是趋势性的,就意味着这个基金经理可能他的思路、策略能力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至少一两年)是会跟不上市场的,所以要适当止损;如果是暂时风格不匹配的,那其实完全可以耐心等待,等风来。
在看业绩的时候要结合市场的整体行情合并在一起看,因为有的时候可能是市场整体行情都不好才导致基金的业绩不好,所以我们把单只基金跟市场的平均水平做一个对比,结合季度的、半年的或者一年内的,看看差异大不大。
那么,根据你买入时的相对排名预期变化来调整,看是否排名下滑的太厉害。如果一只基金连续2-3个季度在同类型基金中的排名跌出前1/2,就要考虑调仓了。与其拿着不动、期待其逆风翻盘,还不如考虑及时赎回,更换一只综合实力较强的基金。
2、基金经理变动
如果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经理是取得业绩的关键,其次是基金研究团队。由于金融行业**的机会太多,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会频繁跳槽或换岗。而我国2000年以来的牛市平均时间为5年左右,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尚未经历一轮牛熊的锻炼。
当我们把钱投资在过往业绩表现不错的基金时,突然换了基金经理,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的。
我们要看新基金经理的实力水平,比如他的资历、过往管理基金的业绩、从业时间、擅长的领域等等,综合多个方面考量。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否适合自己,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我们选出的“好基金”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更换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结合历史经验来讲,基金经理变更,接任的基金经理能力差的概率较大。因此,秉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基金经理一旦发生变更,我们就要提前着手考虑考虑弃坑了。
3、规模大幅变动
无论是大幅提高,还是大幅缩水,只要是披露出来的规模,或者是季报的存续规模,或者是新基金发行的新闻报道,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有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几十亿到两三百亿或者反过来),那我就要重新考虑评估这个产品是否要继续持有,还是减仓。
因为如果基金的规模太庞大的话基金经理是顾不过来的。一般来说的话,主动型基金的资金规模上限在50亿以下最好,那么我们基金的基金经理手里是不是还兼任着其他同类型基金的经理?如果有,那我们就需要从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同类型基金整体的资金规模来考虑了。
4、主题基金风口冷却
如果投资的是主题类基金,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它的投资范围比较窄,主题风口过去了,市场相应冷却,基金也就很难一直上涨。
这种情况下,做好资金的搭配以及基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风口过去或者相关行业指数明显高估时,就可以考虑更换。如果你还牢牢抱住这只基金,板块轮动之后,业绩可能并不会多么出色。
5、持仓出现明显变化
我们还需要定期审视看基金经理的持仓,看看基金投资风格是否有重大漂移。
A股具有明显的行业轮动特征,市场风格在不同行业中不停切换。今年**最凶的行业,明年也有可能亏得最多。此时基金经理很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业绩放弃自己擅长的投资领域,而去追求市场热点,造成基金风格漂移。
基金发生风格漂移时,基民首先应判断漂移是一种常态还是偶尔出现。如果历史中基金的行业偏好、风格偏好多次变换,那可能是基金经理喜欢在轮动中寻找机会,若近年来业绩表现良好,说明着基金经理的切换能力不错,能抓住变化带来的机会。
如果基金是经常向不同领域漂移,那就回有很大风险,因为能够持续抓住行业轮动主题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中非常少见,如果由于风格漂移导致基金表现大幅波动,则需要考虑转换到哪些风格稳定、能够坚守自己“能力圈”的基金经理。
总之,如果手里的基金“变坏”了,就建议进行赎回、转换的操作了。因为不好的基金,即使行情来了,赚的也不多,还不如赎回的钱去买只好的、适合自己的基金。
明白了上述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的“好基”会变坏。在投资上,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但并不意味着要拿每一只基金一辈子。作为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财富,也要学习点金融知识,经常关心关心自己挑选的那些“好基金”有没有“变坏”,并且通过分析的过程,找回初心,回想起当时买入这只基金的理由是什么,回归正常预期,然后再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