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答

点开常用App测试发现“首借送会员”被借贷广告骚扰

点开常用App测试发现“首借送会员”被借贷广告骚扰

吉木新闻记者 雷源

近日,有市民向吉木新闻记者反映,在手机上点击常用APP时,经常出现“开箱红包”、“领红包”、“送会员”、“领券”等界面。弹出。但它会自动跳转到“借钱”页面。记者测试发现,不少与贷款业务无关的APP会弹出或独立开启“借钱”相关界面,以高额度、低利息、无门槛、快速审批等噱头吸引用户.

无法回避的“拆红包”和“送会员”

“我喜欢用抖音快车版扫描视频,但是当我扫描视频做任务时,会弹出很多借贷广告。” 近日,武昌市民黄丹告诉记者,“利息低,无门槛”,这些贷款广告听起来挺吸引人的,有时候真想试试。

还有一位市民胡先生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胡老师喜欢用爱奇艺追剧。在应用程序中,会有一个免费发送会员的界面。点击后会跳转到“提款消费”的借贷页面,并显示“首贷送会员”。除了“首贷送会员”活动外,还出现了“最高贷20万”、“日计息、普惠金融”、“办理身份证、免抵押”等贷款广告。

爱拍照的闫女士最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她使用美颜相机的时候,会弹窗提示她有一个红包没有收到。点击领取红包,直接跳转到“美图电子钱包”界面。“一天1000元,利息低至0.2元”、“最快五分钟到账”等广告清晰可见,还在广告下方滚动。用户借贷成功的信息。“好相机软件,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跟借钱有关。”

各种APP都热衷于借钱,但对于用户来说,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过度的体验负担。“我就是想看戏,打车,叫外卖,被贷款广告骚扰。”

记者下载了很多常用的APP,发现这些社交、拍照、视频、打车等生活服务类APP都有借贷模块或借贷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部分APP还会出现“收会员”、“拆包红包”等现象。优惠券”等弹窗吸引用户点击。有网友表示,“只要用APP,基本都能看到贷款相关的推荐,不足为奇。” 贷款”。

“轻松借贷”并不容易

为什么很多APP开始跟“借钱”有关系?一方面借钱的软件,与传统借贷渠道相比,这类APP借贷自称额度高、利息低、无门槛、可在线完成,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另一方面借钱的软件,社交、旅游、视频、外卖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部分用户在这些APP的“全屏”宣传下,忍不住打开了借贷功能。

记者发现,不少平台的借贷功能以“实时审批、快速到账”为宣传点,同时承诺高额低息。记者尝试点击了几款APP的贷款功能。只需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同意平台协议条款,进行人脸识别绑定银行卡即可开始借款。

但记者发现,“易贷”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借钱并不容易。这些贷款通常标榜为高限额、低利率、无门槛,但实际借款情况却大相径庭。记者尝试使用一款APP的借贷功能。该应用声称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仅为7.2%。利率在20%左右。

同时,在借贷的时候,是需要大量用户个人信息的平台。记者发现,不少APP借用时需要授权访问通讯录,让用户填写紧急联系人,授权访问用户位置信息。部分条款甚至规定“平台会收集您的通讯录和联系方式,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将您的默认信息透露给您的联系人”。也有网友反映,他们借了App贷款后,一旦没有及时还款,亲戚朋友就会不断接到贷款平台的电话,提醒他们生活受到严重骚扰。

理性与监管“携手并进”

据悉,不少APP本身并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因此普遍采取“分流”的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记者了解到,这些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公司等。当发生贷款消费***时,应用程序和金融机构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APP借贷服务的背后,一方面存在用户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和滥用,甚至用户信息被多次转售,危害用户隐私和权益;过度消费和过度借贷的风险,部分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能力差的群体容易出现过度借贷,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影响征信。

针对各种网络App借贷行为,各种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有专家指出,生活服务类APP覆盖面广,过度宣传容易导致用户落入陷阱。有关部门要加大对App借贷功能的监管,规范App开通借贷功能的门槛,强化平台借贷资质。规格。

也有专家指出,在加强APP监管的同时,还应呼吁用户理性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过度借贷、借钱还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可获得报酬。24小时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