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答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的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被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时候失业率比较低,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的时候失业率比较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的经济专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对于这个理论作出了大量的解释,尤其是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以及货币工资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成为了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是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就能够表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也就是失业率越高的时候就说明经济正处在萧条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人均工资和物价水平都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比较低,相反失业率特别低表明经济处在繁荣的阶段,这种时候的工资和物价水平都特别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很高。

  在短时间之内因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因此可以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将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了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的时候,就会导致整个的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种时候除非临界点往上提升,否则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