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票怎么防伪?古代银票如何防伪
银票怎么防伪,如何鉴别真假银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银票?银票是一种专门用于流通的纸币,也就是俗称的“票子”。。俗称银票”。银票的种类很多,有普通的,也有特殊的,比如说“大清银票”、“光绪元宝”、“宣统元宝”等等。这些银票都是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的,所以价值不菲。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张银票,就是一张有历史意义的银票。这张银票的主人叫做王永庆,他是台湾首富。
一:清朝银票怎么防伪
宋代发明的交子,应该是银票的雏形,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发现出了银票,这其实就是交子演化而来。其实,纸票的诞生,它只是作为媒介,封建社会,硬通货币应该还是那种金子、银子,或者是铜钱,像这种银票只是作为提取的凭证,有点我们类似现在的支票以及银行存单,使用方式也有比较复杂繁琐,首先拿到一张大额银票,需要到对应的票号,接着才能进行使用。而且经过繁琐的防伪程序,确定无误才能把所存的钱才拿出来,关于银票的提取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首先在宋代和明代,银票只能够在特定的钱庄使用。银票的流通性,一直到清代晚期,才实行这种所谓开放的提取政策。并且银票的数额也有讲究,一般最大约是1万两银子,最小的面额是50~100。这也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细节,主要是看各家票号所给出的数额。银票的诞生,就是为了防止商户在长途跋涉,携带大量金银被打劫的现象。银子放在票号,接着进行赶路,到了目的地之后,再从当地的票号取出存下的银两,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没必要拖着好几百斤的金子银子来回跑。
即使是纸票被损毁被劫匪抢去,自己的财产也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因为这些大额银票,在钱庄都会有底根存留。只要人到并且确保这笔钱才没有被提取,即使是没有银票也可以如数奉还,有点类似现在的挂失政策。可到底如何辨别真假,这就很有讲究。首先每个钱庄都有独特的防伪标志,一般是暗号和诗歌,比如楚辞、诗经等等这些诗文拿来,打乱排列顺序印在两票之中。这就形成了一般独特的防伪标志,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更换。
并且,银票的材料也很有讲究,大家认为一般银票都是纸做,但是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大部分都是布料,因此就更容易添加防伪标志。还有种说法,制作银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纸,比如桑皮纸以及白色台笺纸。这种材料不允许在市面上流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必须是同一钱庄进行点对点的内部业务,这样外人就根本不知道。每家钱庄内部的暗码密钥,形成了较为闭塞的留取方式。所以,钱庄的防伪标志是非常安全,如果不是有人监守自盗,基本上是无法流通。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及清朝初期,银票的流通性越来越广,也代表着华夏贸易往来的流通性更加广泛。所以各大票号之间,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银票也频繁的更换模板,这样造假的可能性又变得很低,基本上是杜绝了假银票的现象。
二:银票 防伪
大洋即银元(又名银圆),指代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大洋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大洋钱的简称,跟“小洋”相对。
其中私营银钱店又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私人钱庄印发的银钱票,印刷质量简单粗糙,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
三:日升昌银票防伪
古时候的银票跟现在的钞票完全不一样,它相当于现在的存折或者汇票,而且每张银票都有票根。早期的银票不但会有在某地钱庄(A)存的,还会标明在某地某钱庄(B)取银子,相当与汇票。银票客户自己带着,票根由钱庄从A送到B,客户到了B就可以取银子了(钱庄送银票一般比客人快)。
假如你人在北京,要到杭州收购茶叶,但是钱带身上不安全,于是在富安钱庄北京分号存钱(注:古时候存钱要交保管费的,呵呵)10000两银子,获得银票一张,注明这10000两银子是在富安钱庄北京分号存的,要到富安钱庄杭州分号取,等到了杭州凭借这张银票,富安钱庄杭州分号就会对照从北京发来的票根鉴定真伪,然后给你10000两银子。
银票的鉴定是要到钱庄去的,在电影上往往看见用银票付帐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除非是双方很信任对方。
银票是钱庄发行,属于民间发行,可以有许多家钱庄,不同的钱庄防伪措施各不相同。
以"日升昌"票号为例,其银票采用了一系列防伪的方法.首先, 汇兑票据采用特殊的纸张(这和现在的货币的防伪方法是一致的)统一的格式(大小,厚度,布局都一样);其次,票据采用了水印技术(这与目前的货币采用的技术也一样),各地票号布置的水印各不相同又遵循事先的严格规定;再其次,各地票号术写票据的人永远是同一各人,笔迹是防伪的又一重要措施。最后,当票据书写完毕,对折,加盖骑缝章,对半剖开,一半由汇款人携带,另一半经由国家邮政系统汇出。提款时,汇票从新会合,必须分毫不差,方可提款.这种方法可以算是对称钥匙加密技术的前生了。
四:银票的防伪密押
众所周知,银票虽然不过一张薄薄的纸,但其中承载的银两何止千万。如何保证银票安全可靠、不出差错,能够顺利在本地或异地完成兑换及结算,是关系到票号钱庄声誉和名望的头等大事。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银票的防伪无疑是一道难题。然而,古人自有自己独到的智慧。他们通过种种手段巧妙地设置保险,令想要投机取巧的伪造者知难而退。
今天,我们就来透过清朝大名鼎鼎的晋商票号的汇票,来一探古代银票是如何防伪的。
上图_ 晋商博物馆馆藏光绪年间乔家大德兴汇票一张
笔迹+印章,防伪“硬防线”
在今天,公司、单位里都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支票、收据、账单的填写,古时自然也是一样。一般而言,票号钱庄无论是总店还是分店,负责填写汇票金额的人员都相对固定。因此,票据上的书写笔迹就成为古时防伪的一项重要手段。
晋商票号每月都会定期向各分号通报汇票书写人的笔迹特点,使大家一看票上的字,就能辨识汇票的真假。如书写人有变动,则总号和分号会立即互通消息,以便接收票据者能够及时掌握,防止出现差错。中国古代的书法,往往都是一人一种笔势,具有较高的唯一性。即便是师从同一门派,也很难做到字字相同。
有的票号还规定,除汇票书写人要固定外,分号掌柜还必须在每张票据上亲笔签字,不准代笔,这就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除了笔迹,印章也是古人常用的防伪手段。
晋商每家票号都在汇票首面盖有印章,不仅图案各异,还套用各种颜色,在起到区分作用的同时,亦可以用来辨识真伪。不仅如此,一些知名票号还在汇票上使用水印。这种水印藏在纸内,平时看不到,只有竖起来后一照才能发现。如平遥蔚泰厚票号的汇票,其水印便是“蔚泰厚”三个字。
一般水印只能由总号印制,然后下发各分号,以防盗版。另外在下发途中如有损坏,必须将坏者寄回总号,才能领取新票,以杜绝流失。今日各国所发行的流通用纸钞,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水印作为防伪手段之一,说明此项技术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其首创者便是晋商票号。
上图_ 晋商的票号印章
使用密押,多上一重保险
道光、咸丰之后,随着国力衰退,社会信用也越来越差,伪造银票案屡发。传统笔迹+水印的防伪“二件套”已无法保证票据的安全。为此,晋商票号又开始采用密押方法,作为笔迹、水印之外的第三道保险。
所谓密押,就是将票据金额数及签发时间不以数字填写,代之以汉字作为代号。由于各票号的汉字代号各不相同,这就大大提升了汇票的安全系数。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票号都会定期更换代号,而且代号所对应的数字,往往只有掌柜和账房先生才能知晓,这样就有效降低了汇票被伪造的风险。
下面我们以日升昌票号使用的代号为例,来说明密押如何使用。其中,“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数字,分别以“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来代替;而万、千、百、十这四个位数,分别以国、宝、流、通来代替。
因此,当你看到一张写着“赵国氏宝”的汇票,明白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日升昌票号开具的一张凭票兑换白银一万两千两的汇票。可要是对不懂密押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在看天书。
上图_ 临县三交镇广茂永记日字捌陆号铜元陆拾枚兑换券
法至精密,杜绝漏洞
千万不要以为,晋商汇票的防伪手段就只有上述三个。实际上,晋商的名号之所以响彻天下,与其建立起的一整套完善的经营制度是分不开的。这套被后世誉为“法至精密”的制度,是保证晋商汇票得以在全国流通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汇票的兑付上,当客商在约定时间到达指定的汇款分号时,分号会先进行收票审核。
无误后,便会在票据上加盖“无用”二字,并把金额用墨水涂掉。兑换完毕后,出具兑换证明,由客商和分号掌柜各执一份,签字画押。再次核对无误后,销毁汇票,将兑换金额及证明留档备查并记入分号流水账单中。在当时,几乎各大晋商票号都采用了上述方法,因此今天流传下来的汇票实物是非常稀少的。
另外,汇票往往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在金额数或票号名称上加盖票号总号掌柜的印章。在兑换或结算时,负责出款的分号则需要在加盖的印章旁边再盖一个分号印章,并且其要有至少50%的面积盖在总号掌柜的印章之上,如此才能视为此票已完成兑换。上述做法看似繁琐,但无疑大大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上图_ 日升昌记票号创立于1823年(道光三年)前后
得益于上述几近完美的防伪手法,晋商票号的汇票在当时国内完全是和真金白银一样的硬通货,且信誉极高。
道光朝的漕运总督杨以增就曾说:“各省银号汇兑银两,盈千累万,仅以一纸为凭者,信也。”
差不多同时代的江苏巡抚贺长龄也说道:“今日会(汇)票,便于取携……国民两利莫善于此。”
伴随着汇票的普及,以日升昌为代表的一批晋商票号蓬勃发展,名满天下,在中国金融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余秋雨先生就认为,日升昌票号堪称当代我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