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骗税的区别(偷税骗税欠税有什么区别)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区别
1、行为性质不同:
(1)偷税是用隐瞒欺骗的方式逃避纳税义务;
(2)欠税是以拖延的方式逃避纳税;
(3)骗税是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是以对抗的方式直接拒绝纳税。
2、定义不同:
(1)骗税是指纳税人用假报出口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经过公开的合法的程序,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减免税或者出口退税的行为。
(2)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不缴或少缴税款,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3)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征收法律法规规定或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欠税数额不满1万元,尚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4)抗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特性不同
(1)骗税与偷税比较,具有明显的公开欺骗性,它以公开欺骗的手段,骗得税务机关信任,非法占有国家税款,并在表面上具有合法性。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1)欠税: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欠缴应纳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3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
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并处欠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
(2)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对于抗税的处理,《刑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扩展资料
税收:
1、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2、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由于税收许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税收研究是我们在全书中经常要谈到的一个题目。在这一部分我们从税收如何影响经济开始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欠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偷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骗税
偷税和骗税的区别
法律分析:偷税和骗税的区别主要在于:偷税是指逃税,主要方式是逃避缴纳税款;而骗税是指骗取税款归自己所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四条,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前款规定的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骗税,偷税,欠税的区别
骗税,偷税,欠税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偷税是指故意的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违法行为;骗税是指纳税人用假报出口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经过公开的合法的程序,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减免税或者出口退税的行为;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行为;
2、法律后果不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偷税漏税的处罚是什么
1、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3、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5、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6、税务、海关、银行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本罪犯罪人相勾结,构成本罪共犯的,应当从重处罚。
偷税、漏税、抗税、骗税与税务筹划有哪些区别
纳税筹划与税收欺诈有区别:
(税收欺诈是指使用欺骗、隐瞒等违法的手段,故意违反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违法行为,如偷税、欠税、骗税、漏税、抗税等,所以偷税、漏税、抗税、骗税统称为税收欺诈。)
1、经济行为的区别:
税收欺诈是对一项或多项实际已发生的应税行为全部或部分的否定。而纳税筹划则只是对某项或多项应税行为的实现形式和过程在现行的税收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进行事先合理合法的安排,其经济行为是合法合理的。
2、行为性质的区别。
税收欺诈是公然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是与税收法律法规相对抗的一种违法行为。税收欺诈的主要手段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故意地少报或隐藏有关的纳税情况和事实,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欺诈性。
即使有时纳税人非故意产生一些漏税行为,但其结果也是法律上所不允许的或非法的。而纳税筹划则是尊重法律,利用法律规定,结合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的纳税安排,当然也包括故意利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漏洞来减轻税收负担。
纳税筹划行为的性质是合法的,至少是非违法的,因为它不触犯税收法律法规的禁止性条款。
3、法律后果的区别。
税收欺诈是属于法律上明确禁止的行为,因而一旦被征税机关查明事实,纳税人就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世界上各国的有关法律对此都有相应的处罚规定。而纳税筹划则是通过某种合法的形式来尽可能地承担较少的税收负担,其经济行为对于法律要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事实上都是合法的,各国***都是默许的,即使对于避税行为,也只是通过不断地完善各国税收法律法规来加以杜绝。
如果说纳税筹划从影响各国的税收收入的结果来看,各国对其采取的措施,只能是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有关的税法规定,堵塞可能被纳税人利用的税收法律漏洞。
4、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影响。
税收欺诈是公然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是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一种对抗和藐视,其成功与否和税法的科学性无关,要防止税收欺诈,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执法。
而纳税筹划是充分尊重税收法律法规,成功筹划需要纳税人或其代理人对税收法律法规条文非常熟悉和对税法的精神充分理解的同时,又掌握一定的纳税筹划技巧,才能达到合理合法减少税收的目的。
如果说纳税筹划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漏洞,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税收法律法规不断走向完善和科学之路。
扩展资料税务筹划的类型:
1、避税筹划
避税筹划和节税筹划不同,避税筹划与逃税筹划也不同,它是以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因此避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而是处在两者之间,人们称之为“非违法”。正由于此,避税筹划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逃税”。
2、节税筹划
研究避税最初产生的缘由不难发现:避税是纳税人为了******过重的税负,维护自身既得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种逃税、骗税、欠税、抗税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后,找到的更为有效的规避办法。
3、转嫁筹划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过价格的调整和变动,将税负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行为。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在税收理论和实践中有着重要地位,与逃税、避税相比更为复杂。税负转嫁结果是有人承担,最终承担人称为负税人。
税负落在负税人身上的过程叫税负归宿。所以说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在转嫁条件下,纳税人和负税人是可分离的,纳税人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主体,负税人是经济上的承担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