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美国对冲基金桥水(美国十大对冲基金排名)

《原则》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瑞.达利欧,恕我孤陋寡闻,之前我对瑞.达利欧,一无所知。
通过本书知道,他是全世界最顶尖的投资家,企业家之一,是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为客户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公司。
瑞.达利欧在这本书里分享了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原则,这些原则帮助他从一个中产家庭出身的孩子成长为当今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书的扉页上说,任何人运用书中的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看到这段话,我觉得好奇,很想知道这些原则都是什么原则,迫不及待往下读。
昨天读了该书的文前辅文,献言,中文版序,导言。
摘抄一段话:分享这些原则的原因是,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他人取得成功,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成功。……所以我想和你们分享。
所有成功人士都是依据原则行动的,原则帮助他们成功,……成功因人而异,原则也因人而异。
阅读本书,希望促使你以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发现自己的原则,并把它记录下来。
自己思考
你想要什么?
事实是什么?
如何行动?
原则,我们不陌生,经常讲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成功的原则,我是从本书里知道的,这是带给我的新知。
该书的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历程 (8个章节)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5个章节,1个总结)。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16个章节,1个概述,1个总结)
工作原则篇幅最大,是本书的重点。

一:对冲基金教父 桥水

2月26日)消息,世界上最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Bridgewater)创始人瑞·达利欧将携带其畅销书《原则》开启他四天两地的中国之行。凤凰网财经将进行全程报道。
作为世界上最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12岁开始用零花钱炒股,26岁创办桥水赚得盆钵满营,32岁赔得全公司只剩自己一人,38岁时在87年金融危机中收获“华尔街十月英雄”之名。
如今桥水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瑞·达利欧也管理着1500亿美元的财富,在《福布斯》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几十年来,世界金融形势风云变幻,屡遇危机,独有达利欧的桥水一直在创造奇迹。
自16年3月桥水基金落户上海自贸区以来,瑞·达利欧一直都在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早在去年9月(2017年9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曾撰文《桥水基金入华“吸金”记》(作者:陈植),对海外对冲基金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进行了深入解读。
海外对冲基金中国吸金潮起
此前数年,包括元盛投资(Wintoncapital)、英仕曼(Mangroup)、城堡投资(Citadel)等多家海外知名对冲基金已通过QDLP(境内有限合伙人)等政策,向境内高净值人群募集资金投向全球金融市场。
“2015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下跌起,几乎没有海外对冲基金再获得QDLP政策,连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计划)政策也似乎被搁置。”一家海外对冲基金在华办事处负责人透露。
但是,这不能阻挡海外对冲基金寻找国内富豪募资的步伐。
除了通过境外路演吸引国内富豪用海外资产投资外,去年3月桥水基金落户上海自贸区,设立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家机构没有配置员工与拓展业务。桥水基金仍通过上海代表处,向国内机构投资者LP开展信息披露与日常沟通工作。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这仍然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中国富豪对海外对冲基金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毕竟,近年欧美越来越多富豪鉴于对冲基金高费率低回报,正尝试通过家族办公室开展直投业务,减少对冲基金的投资额度,驱使海外知名对冲基金将中国个人资本与机构投资者视为重要吸金新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桥水基金拟推出的这只新基金投资范围不限于全球通胀挂钩债券与大宗商品期货,还包括中国股票与债券。
“通过投资中国市场,能让富豪们更熟悉其投资逻辑,这也是吸引他们出资的一种有效策略。”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若这项投资策略收益可观,不排除桥水基金会将其纳入旗舰基金投资组合。

二: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

【环球网报道

“今日俄罗斯”报道截图

报道称,戴利奥在11月30日出版的新书中提出,美国内部“秩序/无序循环”的六个阶段将以内战方式结束。他称美国当前正处在第五阶段——“糟糕的金融状况和激烈的冲突”。他在书中举例称,“当对相近选举结果进行裁定时,失败方尊重裁定,秩序显然得到了尊重。当权力被争夺和攫取时,就清楚表明这种革命性变化将会带来混乱的重大风险。”

雷·戴利奥 资料图

戴利奥称,包括部分高官在内的人们都公开质疑2020年大选结果的有效性,并声称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他还引用部分研究数据,表明美国两党之间日益对立的“情绪化分歧”,根据他的说法,有15%的共和党人和20%的民主党人认为,如果反对党的多数人“只要死了”,这个国家会变得更好。

外媒报道称,戴利奥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他今年以203亿美元的净资产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88位。


三:美国对冲基金排名

  在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人常被称为“刺猬”。也许只是个文字游戏,因为对冲基金hedgefund同刺猬hedgehog字形相近。这些“刺猬”也许是金融世界里最机警、最敏锐、最偏执,也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群体。“过山车”不用多解释,相信读者诸君都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弄潮儿,或是研究者和观察家,想必也都知道坐过山车的感受,更知道在金融市场上踏波逐浪同坐过山车之间的类似之处。

四:美国十大对冲基金排名

提起对冲基金经理,大家产生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他们很聪明,他们也很有钱。

Source: Forbes

事实上确实如此。比如上图列举了2014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位基金经理。你可以看到这些天之骄子一年的收入就高达10亿美元甚至更多。这些基金经理大多出身于像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常青藤学院,拥有如高盛,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等顶尖华尔街银行的工作背景。很自然的,很多投资者朋友会被这些令人炫目的光环射晕,产生下面的逻辑联想:因为他们很聪明,所以他们很会**。因为他们很富有,所以他们也会帮我致富

这个逻辑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聪明,所以比别人更能**。问题出在后半部分:聪明或者有钱人有义务帮你致富么?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Source: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 2015 Annual Letter

上面这张图表来自于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Pershing Square。其掌门人的名字叫Bill Ackman, 就是上面10大帅哥中的第四位,2014年收入11亿美元。根据Pershing Square自己披露的业绩,从基金创立(2012年12月3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3年里,其扣除费用之前的回报是37.3%(上图中Gross Return)。扣除费用以后投资人得到的净回报是22.2%。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回报52.5%。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有些疑惑:虽然基金业绩很差(三年落后市场平均回报30%左右,每年落后10%左右),但是其经理(Bill Ackman)还是每年净得十多亿美元。这是怎么回事?给他钱投资的投资人是不是都是傻子?

事实上我上面列举的例子绝非个案,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运用证据主义哲学观,向你证明在和基金经理的博弈过程中,投资者吃亏的占大多数。这也是为什么我将本文命名为带刺的玫瑰的原因:他们看上去很美,但如果你不小心去碰他们,很可能会被刺得遍体鳞伤。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讨论下面这些内容:

1. 为什么投资者不应该指望基金经理为他们**?

2. 在投资基金时,有哪些投资者需要注意的不为人所知的陷阱?

3. 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基金经理有责任帮助投资者**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跟他很熟么?

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教授Jonathan Berk提到,高明的基金经理通常也有非常高的智商,因此和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你很难占得任何便宜。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之间有一层雇佣关系:基金经理将自己的投资技能以一定的价格租借给投资人。问题在于在这个交易中,基金经理对自己真实水平的了解要远远高于投资人。那么在这个交易的定价中,基金经理有着显著的信息优势。

一个聪明的基金经理,会收取至少和自己的投资技能相符合,或者高过自己投资技能的费用。因此这样算下来,投资者最后只剩下市场平均收益恰恰证明了市场的有效性。在上面我提到的Pershing Square的例子中你可以看到,投资者最后拿到远低于市场平均的投资回报,但基金经理人并没有受到丝毫损失。

有些读者可能会质疑,伍治坚你上面提到的只是一个个例,说服力不是很强。那么让我们看看整个行业的情况。

在一本专门分析对冲基金业绩的畅销书中,

这样的研究发现让人瞠目结舌,同时也让整个行业蒙羞。因为这个研究结果揭示的是,在对冲基金这个行业游戏中,真正受益的只是基金经理(84%)和Fund of Funds经理(14%),而我们广大的投资者,则成了真正“人傻,钱多”的代表,陪那些基金经理玩了一趟票却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基金经理无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激励错位(Misaligned Incentive)。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基金能否在长时间内获得优秀的回报,而基金经理最关心的则是他能够圈到多少钱。基金经理与投资者之间的激励错位也直接导致了所谓的“资产集聚产业(Asset Gatherer)”的膨胀。

美国耶鲁大学捐赠基金(Yale Endownment)主席Charles Ellis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叫The Partnership,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发迹历史。在该书的一个章节中

上面这张图很好的揭示了这个道理。它显示的是美国一个很大的基金,Illinois Income从1993年开始到2008年和2010年的回报情况。截至2008年,该基金的年回报为4.9%(还是不错的),在该基金中所有的投资者收到的回报为7千8百万美元,而基金经理收取的总费用为5亿3千万美元,也就是说投资者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大头都被基金经理的费用占掉了。到了2010年,情况也没有多少改观。

更令人揪心的是,上面提到的问题,仅是投资者们投资基金经理遇到的问题的冰山一角。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投资基金是我们作为投资者可能遇到的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陷阱。

第一:关门打狗(Gating)

如果投资者把自己的钱给基金经理管理,在法律上就已经赋予基金经理非常大的对这笔资金的处置权。很多人在购买基金时有这个经验:需要签那些长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法律文件,而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了解那其中的法律条款的意义的。

在投资者赋予基金经理的诸多权力中,有一条叫做Gating,门控。这个条款的意思是,在投资者需要赎回他的投资时,基金经理有权力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限制投资者的赎回额度。基金经理也有其理由,比如他的基金里购买的资产可能没有流动性,那么在你赎回时他无法卖出基金中的资产以向投资者提供赎回的现金,因此他有权启动门控条例,强制投资者等到更合适的时候再赎回。

我明白有些读者可能对上面的解释一知半解。通俗的来讲,就是在你想要赎回自己的投资时,基金经理有权延缓,或者暂时冻结你的赎回决定。这样你在需要钱的时候就拿不回自己的投资了。

Source: Bloomberg

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吧。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投资者都提出要赎回自己在基金里面的投资。根据不同机构的估算,整个对冲基金行业受到的赎回申请大概有1000亿美元。但是在这1000亿美元的赎回申请中,有大约15%(即150亿美元)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基金经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获得现金以应对赎回申请。上面这种表中列举了一些全球非常有名的对冲基金,在当时将投资者的赎回要求完全冻结。

第二:估值中的魔术 (Magic in Valuation)

假设你投资了一个债券基金(Bond Fund)。我们假设该基金持有一个债券,在市场上的买/卖询价是99/101。这个意思是如果你要去购买这个债券,愿意出售的卖方愿意卖出的最低价格为101(票面价格的101%);而如果你想要卖出这个债券,愿意买进该债券的买家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为99(票面价格的99%)。

在正常情况下,对该债券的估值有一个合理范围(上图中上面那张表),介于99和101之间。所有在99和101之间的估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大部分基金是使用杠杆的,即他们借了很多钱去购买自己中意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估值这个领域就有不少猫腻可以玩。比如在上图中下面那张表中你可以看到,假设该基金用4倍杠杆,即自有资金100元,借400元,因此共有500元可以用作投资。那么还是在原来的99/101的估价基础(+/-2%)上,该基金的净值估算范围同时被扩大5倍,介于95/105(+/-10%)之间。

对于相对来说流动性不高的资产,基金经理自己对该基金的净值估算有很大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申购或者赎回该基金时,是否得到公平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业界良心。这是很多投资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灰色领域。

第三:三年后还是条好汉

有一句老话叫做十八年后老子又是条好汉。在基金行业,更合适的说法是三年后又是条好汉。让我用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1990年代,美国Chase Manhattan 银行有一个外汇交易高手名字叫做Chris Goggins。他一开始只是该银行外汇交易部门后台的一位普通职员,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外汇交易中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得到了上司的青睐,从此其仕途平步青云,成为该银行炙手可热的最佳外汇交易员之一。

但是很可惜的,花无百日红,1999年Chris Goggins在其外汇交易中损失6千万美元,同时其主管发现,他之前的外汇交易利润主要来自于会计欺诈和假账,而非真实利润。同年Goggins被银行开除,但免于被起诉。2002年Goggins成立了Victory Investment Management向投资者募资。该基金的宣传材料中对Goggins的介绍是“他是一名出色的有经验的外汇交易员”。

事实上类似这种旋转门的情况在中国也不少见。比如有一个私募基金叫倚天雅莉,基金经理是号称中国草根英雄的叶飞。以下是他的历史纪录: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9年,叶飞募得第一个基金(募集2500万人民币,杠杆融资5000万人民币),一年之后亏损14%关闭。2012年,叶飞募集的第二支基金以亏损64%关闭。由于屡受挫折该经理回安徽老家闭关写博客。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2015年上半年在大牛市行情下,叶飞连续推出若干倚天雅莉私募基金,其中的倚天雅莉3号基金在2016年1月亏损45%。同时他在2015年由于涉嫌操纵股票,被证监会没收违法所得663.8万元,并处以1991万元罚款。

在这个疯狂的游戏中,基金经理如果有好的业绩回报,可以从丰厚的管理费和业绩分成中拿到自己不菲的回报;而如果基金业绩不好,大不了关门大吉,等一段时间东山再起。正所谓三年之后老子又是条好汉,反正市场上不缺傻钱。

第四,欺诈

说起基金经理对投资者的欺诈,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麦道夫(Bernie Maddof)。确实,麦道夫案是有史以来对冲基金对于投资者的最大欺诈案,涉及的金额高达640亿美元。

但是在麦道夫之后,还有很多其他基金欺诈案例。根据Hedge event对于全世界对冲基金发生过的欺诈案的汇总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大约有3%的对冲基金会发生所谓的Operation Failure,就是欺诈。不要小看这3%,因为一旦你买中了这其中的3%,你的损失很可能就是血本无归。

第五:策略漂移(Style Drift)

Style Drift(策略漂移)是基金投资者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但是很多投资者对此置若罔闻,或者根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Figure: The portfolio managers of Fidelity Magellan(富达麦哲伦基金历年经理)

我这里举得例子来自于全世界最大的基金之一,富达麦哲伦基金。在上表中你可以看到,该基金历史悠久,曾经有著名经理人Peter Lynch掌管。在Peter Lynch于1990年退休之后,该基金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换了不少经理人。

富达麦哲伦基金将自己定义为大盘增长型基金(Big Growth),这也是他们在其宣传材料上向投资人披露的信息。但是从上图中你可以看到,该基金在过去的33年里,其交易策略神出鬼没,变化无常。在1980年代是大小增长型股票都有,到了1990年代上半期变成了大盘价值(Big Value),到了2000年代又回归增长,令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该基金的经理就像旋转门一样不断变化,每个经理人都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的偏好,不一定遵从基金一开始对投资人宣传的投资策略。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投资人对所谓的投资策略(Style)根本不关心或者无知。在这方面可能会涉及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我就不再赘述了。

一些朋友可能耐不住会问道,那么对于我们这些非金融背景出身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在这里稍微开展一下。

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投资者而言,首先我们还是要学习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我们每个人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都不是金融专业背景,但是如果要投资,最基本的金融知识还是需要一点。比如,最简单的投资品种有三大类,公司股票,债务和房地产。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来自于公司的盈利增长和分红。债务包括国债,公司债,以及银行存款。投资债务的回报来自于利息收入。房地产的回报主要来自于租金收入和城市地价的升值。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这些投资标的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再去碰任何其他更复杂的投资品种。

其次是要谨守一些最基本的投资原则,看过我之前写的文章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为投资者总结的三条智慧投资原则是:控制成本,坚持长期,有效系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我之前写的文章有更多详细的解释 (如何选基金?什么时候买入? - 伍治坚的回答。)

第三是控制投机,分清主次。每个人都想一夜暴富,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想,毕竟万一实现了呢?所以拨出一部分钱搞投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自控。投机包括杠杆炒股票,p2p, 卖空股票,高杠杆炒房,私募股权,天使投资等等。小赌怡情,要懂得自我控制。一个人最大的收入

巴菲特说过,Investment is simple, but not easy. 我上面说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执行起来没那么容易。Cliff Asness曾经把投资比作减肥。大家都知道减肥无非就是少吃多动,但是能够长期坚持做到这两点的人却很少。

在这里希望大家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在挑选基金购买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毕竟,我们从口袋里拿出来的购买基金的钱,都是通过辛勤劳动的积累所得。通过学习一些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少受一点忽悠,才是我们对于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同时也勉励大家多运动,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享受人生的乐趣!


五:美国十大顶级对冲基金公司

罗伦佐·弗帝塔是美国UFC对冲基金的创始人。
请问你们买过ufc对冲基金吗?真的是骗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