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晖创新成长基金(鼎晖中国成长基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举世瞩目,中国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目前颇具规模的创新国,“中国制造”也已经走向全球。
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国产品走出去的时候,外国也有好多品牌走进了国人消费视野,其中就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是中国货,起着一个中国名,实际上他们就是一个洋品牌,伪装得特别好,在中国市场大受消费者的欢迎。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1,中华牙膏
这个恐怕大家比较熟悉了,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中国地地道道的国产品牌。实际上,它早期确实是中国国产品牌,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被联合利华公司以1800万美元的资金入股,取得了控股权,如今成了一个洋品牌,非常令人惋惜。其中很多日化品和中华牙膏的境遇差不多,比如清扬、飘柔、潘婷、海飞丝、奥妙等等,这些都是洋品牌了,不是宝洁就是联合利华。大家购买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
2,哈尔滨啤酒
看着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中国东北的啤酒厂,其实它就是一个洋品牌,只是取了一个国产名字而已。早期是俄国商人1990年开办的中国第一家啤酒厂,04年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了,现在是纯正的外资啤酒厂,青岛啤酒也差不多,也有外资在里面参与。
3,金龙鱼食用油
金龙鱼这个品牌是非常响亮的,是一家新加坡跨国公司的产品,1991年,金龙鱼进入中国市场,经过28年的发展,已经垄断了中国40%的市场份额,不可谓说不大。
4,苏泊尔
一想到苏泊尔也以为是中国品牌,最开始确实是一家中国品牌,这点和中华牙膏比较相似,但是在2007年被法国SEB集团收购了,截止到2016年这个集团控制了苏泊尔81.03%的股份,实际上就成了一家法国公司。
5,银鹭
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平常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就喜欢把这个作为一个普通礼品送人情,大家还以为是国货。实际上,也被雀巢公司给收购了。2011年雀巢花了15亿拿下了60%的股权,直到2018年七月,收购了所有的股份,现在,银鹭食品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雀巢旗下一个子品牌了。
6,大宝
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央视的一句广告词“大宝天天见”。1999年,在北京成立的大宝公司当年非常的火爆,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2008年7月,大宝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也成了一家外资公司,非常的遗憾。
7,徐福记
都2021年了,还有人傻傻地认为徐福记是国货之光吗?其实,早在2011年12月徐福记就被瑞士雀巢公司收购了。
8,双汇
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晖中国成长基金‖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控股。
9,和路雪
何路雪为英国著名冰激凌企业,总部设在英国,在全球拥有多家分公司,是联合利华旗下企业,其中中国生产的冰激凌品牌是和路雪。
现如今,大家都非常力挺国货,国货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可惜的是,曾经的许多国货都沦为了洋品牌或者伪装成国货,让消费者甘愿买单。希望国货会越来越好,绝地反击,走向世界。你还知道哪些伪国货呢?欢迎留言。
一:鼎晖创新成长基金代码
160910大成创新成长混合基金,最新净值是9月2日,0.8570元。查询基金净值通过以下主要方法:
1. 大成基金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dcfund.com.cn/dcjj/index.jhtml
2. 通过天天基金,数米基金,好买基金,新浪财经频道等也可以查询基金净值
3. 直接百度基金名称或者代码,也可以看到基金净值
提示看基金净值有两点注意:
一个日期对应一个净值,看净值要先看日期;分清基金估值和基金净值,净值是一只基金真实的价值,而估值是一些第三方网站粗略的实盘基金估值,这个不可能准确,也没有太多实用的意义。
大成创新成长混合基金(基金代码160910,中高风险,波动幅度较大,适合较积极的投资者)2015年4月15日单位净值为1.2260元。
二:鼎晖创新成长基金 王明宇
2月23日,财税科技明星公司高灯科技发布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高灯科技累计交易鉴证规模近1000亿元,公司全年业务总GMV超160亿元,同比增长47%。在疫情影响经济大环境的背景下,高灯科技依然实现高速增长。对高灯科技这个名字,可能大家还有些许陌生,但你很可能使用过其开发的电子发票小程序应用。2017年5月,高灯科技由腾讯投资成立,初衷是解决发票在流转过程的效率问题,让发票电子化进而可以便捷地在各方流转。当时,马化腾在贵阳数博会上和高灯科技董事长兼CEO高峡一起发布了高灯科技首款小程序“发票儿”,高灯科技自此浮出水面。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与高灯科技董事长兼CEO高峡共同发布“发票儿”小程序
2017年到2020年的三年时间里,高灯科技一方面在电子发票场景深耕,在各地税务单位指导下,与腾讯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开票方案,发布了区块链电子发票领域若干个第一: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第一张商超行业区块链电子发票、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另一方面,从电子发票切入到财税科技领域,以“交易鉴证”为核心落地财税科技战略,助力企业财务、税务与业务融合发展,面向不同场景,推出“高灯自由薪”、“云票儿”、“超能海豹”等平台。
2020年被业界视作是“财税科技元年”。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下,科技正在“+”各行各业。财税科技正通过数字科技手段赋能财税协同,具体来说,就是基于数据互联技术,解决传统财税管理手段效率低、业财税割裂、信息价值弱与合规风险高等痛点,提高财务、税务与业务的协同效率,倒逼企业管理升级与业务创新。
从2020年财报来看,作为财税科技概念的提出者,高灯科技2020年战略升级效果明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让财税科技规模化落地,让财税科技概念出圈,让财税科技生态更完善。
高灯科技2020年成绩单有哪些亮点?
亮点1:2020年GMV超160亿,同比增长47%。
高灯科技定位是以“交易鉴证”为技术核心的财税科技公司,虽然其在零工经济、因公消费等垂直场景深耕,但“交易鉴证”依然是其“大本营”业务。2020年,高灯科技平台交易鉴证次数高达5亿次,交易鉴证规模近千亿元,核心场景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20年高灯科技GMV超160亿,同比增长47%。跟传统财税SaaS公司不同,高灯科技在财报中着重强调了“GMV”这一数据。GMV在电商行业较为常见,是平台交易能力的重要体现。高灯科技业务模式不是靠售卖软件服务盈利,而是采取平台模式,在每一笔交易鉴证中获取营收,正因为此,总体交易额即GMV成为最能够说明其发展状况的指标。
亮点2:客户与用户“比翼齐飞”,多边效应凸显。
2020年高灯科技新增企业用户5万,累计同比增长40%;新增个人用户1300万,累计个人用户同比增长63%。强调个人用户,是高灯科技跟传统SaaS服务商的另一大不同,原因在于高灯科技采取的是B(企业侧)、C(用户侧)、R(监管侧)的多边模式。
传统SaaS服务商只负责服务B端客户,与B端客户的C端用户没有联系,这是一种“单边”模式,本质是财税信息化服务商,无法解决不同财税场景的数据孤岛问题,难以实现财务、税务与业务的深度协同,瓶颈明显。
财税科技的主旨则是一边解决C端用户的开票、发票管理、发票流转等需求,一边解决B端客户的财税数字化难题,同时服务监管侧(R)的需求,最终解决交易环节合规这一核心问题,实现财税场景连接、数据流转与场景协同。这样的区别,如同传统金融SaaS服务商与腾讯智慧金融一样,前者高度客户定制,后者以C端支付/理财/借贷等场景撬动B端。
高灯科技采取的多边发展策略,不只是服务企业,而是解决个人、企业与监管侧之间高效连接的问题。在高灯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民遐看来,这是高灯的业务核心,也是其发展的护城河。
高灯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民遐在第二届财税科技产业峰会(TTIS)上发表讲话
亮点3:细分应用高速增长,垂直场景落地扎根。
2020年,高灯旗下数字化人企商业协作服务平台高灯自由薪实现爆发式增长,其面向零工经济场景提供交易鉴证,给用户提供全链条的人企商业互联服务,现已覆盖50+城市,开放零工经济岗位2000余个,交易鉴证笔数超过450万,是去年同期的57倍,KA核心客户企业数量同比增加407%,其中不乏OPPO、美菜网、小电等知名企业。
面向因公消费场景的超能海豹则实现了“从0到1”的增长。在这一平台,企业员工可以获得便捷预订、合并开票、资金垫付、快速报销等服务,2020年平台交易订单量突破100万笔,月复合增长率达49%,累计交易金额超过5亿元。
可以看出高灯科技的发展思路:以交易鉴证这一高度细分能力为支点,撬动不同细分场景,如零工经济、因公消费,在对应场景下提供更多服务,深耕细作,实现规模化落地。长期来看,有交易的场景就有鉴证需求,高灯科技未来推出更多细分应用是可预见的。
亮点4:夯实基础设施,高灯云生态日益成熟。
2020年是高灯科技向财税科技进阶的一年。依托“1云+N平台”战略,高灯科技夯实底层财税科技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财税数字化服务平台——高灯云,提供交易鉴证、风险识别、财税组件与企服生态四个核心技术能力。2020年,高灯云已助力全国115座城市19万商家实现业财融合发展,平均每分钟响应3231次开票需求,日均响应服务应答12万次,有效识别风险因子837个,可信存证体量超10亿张。基于底层财税科技服务能力,高灯云可以驱动不同鉴证场景下的垂直平台。
高灯科技2020年财报,既是2020年的成绩单,也反映了其成立三年来的阶段性成绩。经过三年发展,高灯科技让财税科技从0到1,打牢了基础,2020年战略升级成果尤为显著,多边平台模式被验证、核心场景优势巩固、垂直场景渐入佳境、云平台建设初成。与此同时,作为财税科技概念提出者,高灯科技推动财税科技概念出圈,培养企业认知与用户习惯,推动财税科技高速发展。
2021年高灯科技或迎跨越式增长
2020年,疫情围城,线上交易井喷,加速财税科技应用的普及,成为“财税科技元年”,2021年财税科技或将迎来更大规模的爆发。
政策层面,财税改革将步入优化区,财税科技是大势所趋。
2020年4月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发布《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帐归档的通知》,加速财税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进程。这一年,中国电子发票开具数量预计将达到246亿张,2021年将接近500亿张。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相关规划建议显示,十四五期间,财税改革将步入优化区。将减税降费政策与财税改革结合起来,重视对新经济、新业态的税收优惠,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税费制度体系,是财税改革的方向,财税科技在其中将发挥助攻作用。
作为高灯科技最早一批投资者之一,鼎晖投资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王明宇认为,财税行业本身就在科技化,我国C端数字化比较超前,如今的各行各业包括财税行业都在做数字化的变迁:“税局提供的电子发票、电子档案的支持,以及整个税局都在提供远程服务和在线化发展。我们看到,财税数字化在不断提速。过去两三年间,金税三期基本完成,现在金税四期已经在路上。”当C端数字化后,撬动B端数字化,拥抱财税科技就成为必然结果。
趋势层面,行业数字化是必然趋势,疫情加速数字化进程。
在产业互联网趋势下,各行各业早已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与业务创新的目标。2020年疫情突发,线下产业被逼加速数字化。后疫情时代,数字化与智能化会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每家企业都绕不过的商业场景,财税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不可否认,企业财税场景已有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不过更多是“单边模式”,即SaaS服务商给客户定制相关解决方案,未能实现财务、税务与业务的打通,C端用户、B端企业与监管侧(R)未能连接,零工经济、因公消费等场景下的全链路数字化也无从谈起。接下来,财税科技将会基于多边模式,连接商业交易场景的各方参与者,实现财务、税务与业务的深度协同,通数据、通场景、通业务,进而提高各环节效率,激发不同交易场景下的数字化创新。
产业层面,产业互联网大潮汹涌,财税科技是典型的产业互联网应用。
前些年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B端业务,腾讯率先提出产业互联网战略。现在行业对产业互联网概念已有共识,与“互联网+”只是存量改善和物理叠加不同,产业互联网更强调重构产业,跟零售、贸易、金融、制造、娱乐等等行业结合,通过化学反应创造增量市场,帮助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有识之士均已意识到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开始积极利用第三方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工具、能力、方案和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2020年(上)中国产业互联网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25.3万亿元,预计2020全年市场规模将达51.5万亿元。正在爆发的AI、大数据、5G、IoT、区块链等新技术,进一步加速产业互联网进程,不同产业都有了更多的“武器”来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作为产业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税科技,迎来爆发是挡不住的趋势。
有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20年,中国财税科技行业发展规模从233亿元上涨到1032亿元,预期2021年行业规模将达1265亿元。千亿级财税科技蛋糕,正在吸引更多玩家蜂拥而至,逐鹿中原。
下一个五年高灯科技如何迎风而立?
在很多行业都发生过“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故事,即先行者因为种种原因被后来者超车。高灯科技是财税科技先行者,前三年打基础,接下来同样会面临这一挑战。如何继续保持在财税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高灯科技2020年财报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高灯科技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将以高灯云为财税基础设施,服务前端交易鉴证平台,不断向各领域扩展延伸,筑牢“1云+N平台”的发展模式,同时继续夯实高灯云的基础科技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场景化应用落地。
上线不到一年的高灯云,是高灯科技三年财税发展成就的核心能力沉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保障了高灯科技前端交易场景下大规模、高并发交易鉴证需求,具有极强的扩展性、高度的安全性,可以适应高灯科技未来版图中的垂直平台,乃至第三方财税科技应用。
随着高灯云技术能力的不断成熟,辅以“1云+N平台”模式,高灯科技可以巩固“交易鉴证”这一核心业务,形成长板优势,在不同垂直场景深耕细作形成护城河。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开放的高灯云,可让财税行业快速接入财税科技能力,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开发各种创新应用。
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下,云计算已成为跟水电煤一样的社会基础设施,也是国家加速建设的“新基建”的关键组件。作为唯一的具有多边服务能力的财税科技云平台,高灯云则有望成为财税行业的数字化新基建,构建财税科技生态、推动财税科技发展、实现财税科技规模应用,进而以财税科技为支点撬动新商业文明。
三: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
上海鼎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通过多年的行业磨练及稳健的发展,已成LED光电领域的主要制造商之一。专注于LED的芯片封装工艺,以生产高信赖性LED点阵,背光模组、照明级COB模组著称。企业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公司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嘉定、青浦,生产场地40000余平方米,年产量200亿光源点。拥有专业制造人员及专业资深工程技术团队逾400名。公司生产基地拥有业界国际最先进智能封装设备及各类先进的测试分析检测仪器;全静电十万级无尘车间及大型高温老化检测等基础设施,通过ISO四:鼎晖中国成长基金
36氪 | 刘旌
鼎晖投资旗下的创新与成长基金(VGC)于近日完成二期基金的人民币首轮23亿元关账,同时完成二期美元基金近5亿美元募集,总计58亿元人民币。自此,鼎晖VGC基金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VGC”是鼎晖独创的投资概念。它的英语全名——Venture Growth Capital已经完美解释它的目标:风险投资和成长期项目两不误。根据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王霖的归纳:他们以VC的眼光看待项目的成长空间和增长速度,以及是否符合大势;同时坚持Growth阶段的专业严谨来研判,“在控制总体风险的同时创造超额价值回报”。王霖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望远镜+显微镜”的双镜头观察模式。
因而,我们很难套用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阶段来定义VGC:它既非秉持VC们信奉的博概率游戏,也不全然依赖PE们强调的稳健逻辑,而是试图在两者间寻找某个平衡的位置。
“如今的VC和成长期投资其实已经很难分开,也没必要分开。”谈及VGC的缘起时,王霖向36氪分享了一个他的观察:从四五年前起,中国投资市场就呈现出一个有趣现象——早期投资是聚集最多GP的战场;而PE玩家则相对固定,反而是两者之间的投资机构相对稀缺。鼎晖正是瞄准了这一窗口机会开创了VGC团队。
当然了,对于资产管理规模近1500亿人民币,旗下包括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地产投资、夹层投资、财富管理等板块的鼎晖投资来说,VGC自有其更宏大的布局意义。
创新(早期)市场显然是鼎晖无法忽视的市场。说来PE和VC都是投资,但两者实乃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其需要的能力圈、项目获取方法、尽调方法,当然也包括预期回报倍数等等都大相径庭。所以,素来以稳健著称的鼎晖,在2015年将VC与PE板块的医疗及成长型投资战略重组为VGC,这是一种可谓折衷的路径。
若将VGC模式置于如今的中国资本市场,或许可以提供更大的借鉴意义。过去十年间,中国投资人们更惯于追高,然而伴随着过去一两年的一级市场缺水、一二级公司估值高挂等变量,VC/PE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泡沫出清期。而VGC的投资思路,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种尴尬的发生。
高灯科技是解释鼎晖VGC方法论的代表案例。这个团队的前身为“高朋”,是在千团大战下成立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团购和
过去4年,在鼎晖VGC团队主要锁定的医疗健康、现代物流、大消费、人工智能和技术创新领域,他们投资了超过30家企业。代表项目包括:先导药物、康立明、灵动科技、中通快运、京东物流、丰巢、小电科技、壹米滴答等。目前已投项目中有5家已经上市,另有10家以上预计将在两到三年内IPO。而与之相较的是,项目的死亡率低于10%。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健康是鼎晖VGC尤其倚重的板块。其一期基金投资了16家医疗企业:比如围绕癌症的治疗投资了上游企业和铂医药、先导药物和提供动物模型的集萃药康,以及下游为癌症组织病理诊断提供试剂服务的迈新生物;在癌症治疗领域则布局了天境生物、科望生物等肿瘤免疫药物为主的创新药公司;在检测预防领域投资了致力于肠癌DNA筛查的康立明等。
据36氪了解,鼎晖VGC二期基金还将坚持围绕大健康、产业与消费创新、及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三大方向系统化布局。截至目前,二期基金已完成了对顺丰快运、特来电、乐禾等公司的投资,另有15个储备项目正处于尽调分析阶段。
在谈及二期基金会有什么新变化时,王霖表示,他们进一步贯彻行业研究导向策略,从宏观大趋势判断、中观板块赛道筛选、到微观标的公司分析进行自上而下的层层扫描,勾勒属于VGC基金的战略投资版图,从而实现“找得准、拿得下、投得稳”。
五:鼎晖中国成长基金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市场上主流的私募股权投资玩家很多,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市面上也会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基金排名,例如清科、《投资与合作》、《第一财经周刊》等,都会不定期地搞一些排名。
但结合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我们整理出下面一些比较知名、稳定的基金供大家参考选择。
本土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想投资有限公司、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永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启明创投、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弘毅投资、新天域资本、鼎晖投资、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
外资基金:IDG、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德丰杰、经纬创投中国基金、北极光风险投资、兰馨亚洲投资集团、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纪源资本、华登国际、集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智基创投、赛伯乐(中国)投资、今日资本、金沙江创投、KTB 投资集团、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
如果企业私募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国内上市,除以上这些基金以外,国内券商背景的券商直投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